一、公文运用最多的是
黄帝以前的氏族首领,多以口头语言来发布指令,所谓“神农无制令而民从”(《淮南 子·氾论训》),“自五帝始有书契。”(《后汉书·祭祀志》)“五帝”之 首是黄帝,因此,我国公文的最初萌芽当出现于黄帝时期。
有据可查的我国最早的公文名称是“誓”。《尚书》中以“誓”为名者 共五篇,其中《甘誓》是夏开国帝王启讨伐有扈时发布的军事动员令,《汤 誓》是商汤讨伐夏桀前发布的军事动员令,《牧誓》是武王讨伐商纣至商都 城牧野郊外时发布的军事动员令。
从写法上看,它们大多中心突出,要言不 烦,富于气势和鼓动力。
这些“誓”具有相同的名称,相同的功用,相同的 格式,已经具备了公文的主要特征,是一种比较规范的公文。
秘书史研究专 家多认为夏启的《甘誓》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公文,依此说,我国公文的产生和国家政权的出现是同步的,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由公文的本质和功 用决定的。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公文汇编,收录的是“上古帝王之书”。
自汉代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是帝王和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功课。因此对后世公文的写作有很大影响。
《尚书》中的文章,篇章结构由松散逐步趋向完整严谨,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立意谋篇上用工夫。
《无逸》、《盘庚》、《秦誓》等篇章尤 称典范,条理分明,首尾呼应,结构非常严谨,而且具有一定的文采。
如 《盘庚》中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比喻煽动群众的“浮言”,用 “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比喻群臣坐观国家的衰败,都比较形象。
春秋战国时期,外交活动频繁,变法革新运动兴起,文化教育事业繁荣,公文的体裁和文风出现了多样化倾向。
当时的外交文书、法令文书以及 士大夫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上书”,散见于《左传》、《国语》、《战国 策》以及后来的《史记》中,出现了李斯这样的公文写作大家。这一时期公 文写作有说理透辟,文辞流畅而口语化的特点。
秦代国祚短暂,二世而夭,在为数很少的公文中,大皆具有“尚质而不 文”的特点,即注重公文的内容而不讲究文采。
公文是一种应用文体,“尚 质而不文”是符合公文写作要求的。
二、公文较多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公文可以分为十五种分别是:命令、决定、公告、通报、通知、议案、请示、报告、通告、公报、决议、意见、函、批复、纪要。其中命令适用于法律法规以及强制性行政措施,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应情况。
公文格式
一份公文主要由份号、密级、保密期限、发文机关、紧急程度、发文字号、标题、签发人、正文、主送机关、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机关、页码等组成。
写作要求
编辑公文的过程中,要使用文白相济的语言,不能使用口语、方言或者俗语,而且公文中要经常使用介词结构,将时间、地点、对象、目的等表达清除,另外公文中可以多使用修辞手法,强调重要事项
三、公文中采用的表达方式
公文常用词语汇释表
A[按期] 依照规定或预定的期限。[按时] 依照规定或预定的时间。
B[颁布] (郑重地)发布。颁:发下;布:公布。一般用于党政领导机关及领导人公布法令、条例及其他重要的法规性文件。[颁发] ①发布(命令、指示、政策等)。②授予。一般用于上级机关发给下级机关或个人奖章、奖状、奖品、奖金及其他奖励物品。[报经] (向上级)报告并经由(上级处理)。[报批] (向上级)报告并请求予以批准。[报请] (向上级机关或有关部门)报告并请示。[报送] (将有关材料向上级机关)呈报并发送。[比照] 按照已有的(法规、制度、标准、方法、格式等)相比拟对照着行事。[必需] 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必须] 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不贷] 不予宽恕。贷:饶恕。[不尽] 不完全是;未必。如:不尽如此。[不胜] 非常;十分(用于感情方面)。如:不胜感激。[不至于] 表示不会达到某种程度。[不致] 不会引起某种后果。
C[参考] 利用有关材料帮助了解情况。[参照] 参考并仿照或依照(方法、经验等)。[查办] ①检查办理情况并加以督促。②查明犯罪事实或错误情况加以处理。[查处] ①调查处理。②检查处罚。[查复] 调查了解后作出答复。[查收] 检查或清点后收下。[查照] 示意对方注意文件内容,并按照文件内容办事。[此布] 就这些内容予以公布。用在布告类公文正文的后面,另起一行,不加标点。[此复] 就此答复。用于复函、批复等公文的后面,另起一行,不加标点。[此令] 就此命令。用于命令性文件正文的后面,另起一行,不加标点。[此致] 在此致以(祝愿性的话语)。一般用于信函正文的后面,另起一行,不加标点。
D[大概] 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大致的内容或情况。[大体] 大致;就多数情形或主要方面说。E[额外] 超出规定的数量或范围。F[发布] 发布(命令、指示、新闻等)。[反应] 某种事物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 ①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②把客观情况或别人的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奉告] 告诉。奉:敬词,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如:无可奉告(常用于外交辞令)。[付诸] “把它用在……”或“用它来……”。付:交给;授予。诸:文言词,是“之于”的合音词。如应用文中常用的“付诸实施”,“付诸行动”。
G[给以] “给之以……”的省略,后面必须带宾语,其宾语多为抽象事物。如奖励、帮助等。[公布] (政府机关的法律、命令、文告,团体的通知事项)公开发布,使大家知道。[贵] 敬辞,对对方的地域、单位及其他与之有关事物的尊称。在与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单位之间公文往来时,常以“贵”代替“你的”、“你们的”,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常见于信函中。
H[函复] 通过信件(公函或便函)进行答复。常用作结束语。也有写作“函答”的。[函告] 用书信告知有关情况。
J[鉴于] 觉察到;考虑到。[届时] 到时候。[谨启] 恭敬地陈述。用于信函下款末尾的敬辞。
K[考查] 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考核] 考查审核。
L[滥用] 胡乱地、过度地使用。[莅临] 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屡次] 多次;一次又一次。
M[明文] 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见于文字的(规定),明文规定一般指见于文字,业已公布的法律、规章等。
N[拟定] 起草制定。参见[制定]。[拟订] 起草制订。参见[制订]。[拟用] 准备采用;打算使用。
P[批示] (上级对下级的公文)以书面形式表示意见。[批转] 上级机关在下级机关的公文上写上向其他有关下级单位转发的批语。
Q[签订] 订立合同或条约并签字。[签发] 由主管人审核同意后,签名正式发出(公文、证件等)。[签署] 在重要文件上正式签字。
四、公文写作中最常用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1、主题——公文主旨的写作与表述要领;
2、材料——公文的材料及特点,围绕公文主旨选材和使用材料的方法;
3、结构——公文的结构特征, 公文结构的基本模式及写作要求;
4、语言——公文语言的使用原则及要求;
5、表达方式——公文的主要表达方法。
五、公文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语言是构成公文文章的第一要素,公文有着与其他文种不同的语言特点,即准确,庄重,平实,简明。
准确是公文语言的第一要素,也是公文语言最起码的要求。作为公文,应当如实快速的反映公务活动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句子由词汇组成,需要行文者精选主语谓语宾语等中心词。由于同义词有词义轻重、意义褒贬、语体风格、范围大小、程度深浅等诸多细微区别,在公文写作中就要求作者有辨析同义词差别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行文者慎用模糊语。当然,当我们遇到公文要反映本身就具有模糊特点的事物时,或者是一些无法用准确的事实和数据来表达的情况下,谨慎地使用一些模糊语言,非但不会降低公文的准确性,反而会十分得体地反映客观情况。
庄重,即在公文写作中书面语为先。公文主要应用于公务中,一般不提倡使用口语或者方言,更不能随意使用网络用语等不规范表达。
平实,即语言朴素。作为应用文体的一种,公文具备应用文的一般属性,有叙述、议论和说明三种表达方式,并以说明为主,一般不宜使用描写、抒情和夸张。在正文的陈述中,也需要行文者具体而明白的说理,不说大话、套话、空话。
简明,即语言简明扼要。为保证公务活动的效率,公文语言一般要求言而有物,一般来说,反映在篇幅上就是简短,反映在词语上就是简洁明快,以最简练的文字表达最大容量的内容。
六、公文中运用最多的表达方式是叙述还是说明
在公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是说明、叙述和议论,描写 和抒情.
七、公文较多运用的表达方式有
叙述、议论、说明三种表达方式。
八、公文较多运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一)署领导、办公厅主任签发文件
1.直接签发:签发人批示“发”、“同意”、“速发”等,签字并注明年月日。(如不同意发文,可批示“不发”、“缓发”、“修改后重报”等,签字并注明年月日。)
2.请他人审阅后再发:签发人批示“请××阅后发”,签字并注明年月日。
3.改请他人签发:在发文单“签发”栏之外批示“请××签发”。
4.请补充、修改后发:签发人批示需要补充或修改的意见后,先行签字并注明年月日。(只适用于做简单补充修改的情况。如果需要做较多重大修改,则应批示退回办文单位重办。)
(二)请署领导签发文件
1.直接签发:“请××签发。”
2.请他人审阅后再报签发人签发:“请××(单位或个人)审阅并报××签发。”
3.先会签(复核)后签发:“请××(单位)会签(复核)并报××签发。”(适用于各会签单位事先已经基本协调一致的情况。)
(三)请办公厅签发文件
1.直接签发:“请办公厅签发。”(如确知主任在署内,也可直接批示“请××主任签发”、“请××同志签发”。)
2.请他人审阅后再签发:“请××(单位或个人)审阅并请办公厅签发。”
3.先会签后签发:“请××(单位)会签并请办公厅签发。” (适用于会签单位事先已经基本协调一致的情况。办公厅签发文件即已包含自己的会签职能在内,无须在此处另外出现“请办公厅会签”字样。)
九、公文最常用的表达是
一是并列式结构: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提纲结构,大量见诸于各种公文材料之中。是把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平行分成几块,总结成几句话,列出相应提纲,各部分在逻辑关系上不分轻重,并行推进。这种提纲结构由于是并行表达,各部分内容在文章中的重量基本一样,缺少其一基本不影响主要思想,其优点是提炼简单、行文方便,缺点是如果语言直白简单会没有深度和力量。
二是递进式结构:就是把要表达的内容,按逻辑顺序,由浅入深,逐层列出提纲,各层次在文章中深浅有序,轻重分明。这种提纲一般采取“是什么”“什么原因”“怎么做”结构,由浅入深的表达主要观点,与一般论文结构很相似。递进式提纲结构特点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断深化,富于逻辑效果,适应读者接受习惯。
三是并列+递进式结构:在分块、并列表达思想的基础上,内在逻辑关系逐层次递进,使主旨思想体现的更加严谨和丰富,浑然一体。这种提纲结构中既有并列式的特点,又有递进式的风格,是一种混合式结构。优点是兼顾并列和递进的特点,同时层次分明、严谨丰富,给领导写心得建议用这种结构,但是比较费脑筋,文字功底要求高。
四是数字式结构:这种提纲在体制内的各类公文中随处可见,尤其是领导讲话中经常用到,深受喜欢。是把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提炼成“数字”,在标题上或者提纲上加以体现,形成一看即懂的提纲组成形式。这类提纲结构的优点是一级或二级标题高度浓缩,让人一看很亮眼,有吸引力,但要注意数字不能太牵强,不能硬凑,需要反复思考才能提炼好。
五是问题式结构:针对所学习内容,以解决一个或多个问题的方式,在标题上提炼展现,这些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这种提纲结构往往是在既不适合用并列式结构,也不能用递进式结构时,另辟蹊径的一种提纲结构,往往在一些老生常谈的内容和工作不法突破时采用,心得体会采取这种结构也会给人一种打破常规、挖掘创新之感。
六是诗句式结构:是指把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以一句或多句“诗”、“成语”或“名言”形式呈现在题目和标题上,形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结构。这类型提纲加入具有文学性、情感性色彩的诗句,让人读起来更有温度,更有韵味,需要作者具有较高的运用诗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