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陶渊明与王绩两位诗人所写景物特点和抒发情感各有什么不同?

来源:www.hylnbx.cn   时间:2023-06-16 06:21   点击:202  编辑:admin   手机版

文学史家爱把王维和孟浩然合称山水田园诗派。我们姑且也单从山水田园诗的角度作一点艺术探讨,作为小结。一个是晋代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一个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代表。陶渊明的田园诗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尽管都有写田园农家的成分,但他们所表达的田园情结尽不相同。由于社会背境、人生际遇和性格修养的原因,在这个方面上无论是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特点上,都有相同之处,但又具有明显的不同。现以与田园情怀相关的异同在陶诗《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和王诗《渭川田家》中作一分析。

两首诗的不同点 :

1.思想内容上的不同: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战乱不断,政治上门阀制度森严,显赫的祖业轮到他时,家境已衰落。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辞官归隐后,返回田园躬耕。《归园田居》(其一)描写了恬美幽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归园后恬淡的愉悦心情和对污浊官场的憎恶。全诗共二十句,前八句叙写了自己性格志向及误入尘网,最后远离官场,返回田园;接下来的八句,都是描写宁静的田园风光及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最后四句,写的是清静的生活乐趣和返朴自然的心情。诗人以简约的二十句诗,就描绘出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字里行间无不表达出诗人归隐后喜悦之情。

王维活动在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繁荣的盛唐时期,过着一种亦仕亦隐的生活。《渭川田家》描写的是山村景色和农家生活。这首诗写的是在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际,写出恬静自然的田家晚归的情境。读毕《渭》,全诗的重心自然而然就落在一个“归”字。在诗人笔下,夕阳西下、牛羊归来、老人候人、牧童归来、麦田鸡鸣等这些农家平常随处可见的景色,显得诗情画意盎然,简直就是妙笔生花,别具一番牧歌情调。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与诗人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之下,农夫显得更加安然、更加自由,故闲逸之情溢于诗中。诗中前大半部分都是写那么多“归”,实际写的就是人人有得归,反衬出诗人自己无随归;人人归得亲切、安然,反衬出诗人自己归隐得太迟以及自己官场上的孤单苦闷。诗的最后一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即点出全诗的灵魂所在。

由此可以得出,时代境遇和人生经历的不同造就了陶王两位诗人分别在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不同。

2.归隐方式的不同,情感亦就不同。陶渊明挂冠归隐,往往无法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是穷隐,得与乡民同生活共劳作,其诗出于直接体验,生活与诗,诗与生活,无不给人一种纯朴而水乳交融的亲切感。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仅透露出一点点信息,其组诗接下来的就能深透出这方面的体验。王维把当官的俸禄作为隐士生活的经济支柱,是富隐,在乡间别墅诗酒书画,闲情逸致,故其山水诗精致闲雅,疏淡亲禅,而田园诗则分明是一种局外的、旁观的、缺少陶诗那种亲切感的闲适清淡。《渭》的“即此”一句,就显现出这一点。王维以下千余年,山水田园诗车载斗量,如摩诘者大可指数,而如渊明者则无一人,究其原因,与士大夫或者说读书人鄙视劳作,远离实践有很大的关系,亦是两人写田园山水诗情怀不同的因素之一。

3.艺术特点上的不同: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诗风因其创新和发展,明显又别于陶渊明的田园诗风。(1).景与人的关系。《归园田居》只描写景物而没有涉及到人物,从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到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诗中虽没有人物的痕迹,但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渭川田家》则是两者兼而有之,从夕阳、牛羊、麦田、老人到牧童,看似寻常,诗人却信手拈来,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之意无不显露出来。如《渭川田家》“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等句的老人家,牧童和农夫在此诗中显得人性化,增添了不少人气味。让人读完之后,不禁进入此乡间悠然的境界。

(2).《归园田居》采用比兴手法,用“尘网”,“樊笼”来象征黑暗的官场,突出诗人的爱憎情感。“故渊”,“旧林”象征美好的田园生活。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此外“羁鸟”、“池鱼”句也是比兴的运用。《渭川田家》全诗采用的是白描手法,在客观的景物描写中流露出诗人的真情实感,自然清新;诗意盎然,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苏轼在《题蓝田烟雨图》中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结构模式上,《归园田居》采用的是前八句议论,后八句写景,最后四句说理。〔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四引惠洪《冷斋夜话》:东坡尝云:“渊明诗中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渭川田家》却是前八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清〕王夫之《唐诗评论》卷二:通篇用“即此”二字括收。前八句皆情语,非景语,属词命篇,总与建安以上合辙。

两首诗的相同点:

1.在思想内容上:

王维和陶渊明人生经历不同。王维是亦仕亦边隐,陶渊明是先仕后隐,但两位诗人在仕途上不得意以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返回大自然,以此来寻找解脱,值此重新寻找新的人生价值。这就是他们的诗歌《渭川田家》和《归园田居》在内容思想上具有相同的地方:(1).内容都倾向于描写自然,表现生活在其中的感受和心情。正是因为对自然的热爱,田园亦成为抒发感情的必选题材之一,陶渊明的田园诗深得后人喜爱,而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也成为其诗歌中最出色的部分。(2). 思想情绪都流露出消极避世,由于“归隐”或厌倦官场,王维包括《渭川田家》在内的田园山水诗以及陶渊明包括《归园田居》在内的田园诗都带有乐天知命逃避现实等倾向,这对后代文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 在艺术风格上:

顾名思义,王维的《渭川田家》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是写农景的五言体田园诗。(1).语言表达和引用典故上。语言上都质朴自然,往往淡淡几笔,王诗《渭》仅10句共50字,的确是着墨不多,意境深远。陶诗《归》其一也仅20句共100字,具有内在韵律美,更描绘出一幅如诗如画的风景图。而在自然描写中,又真情流露,表现出一个独特的意境。能够如此深入自然美的内层,表现出自然美的魅力,这与陶王的才学,特别是他们回归自然的那种平和恬静的心境不无关系。两首诗都引用古诗文。

陶渊明是享受隐居生活带给人的快乐,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馈赠带给人的快乐。而相比之下王绩的感情则是见到大自然苍茫的么暮景,感受到一种天地之间愁绪苍茫没有知音的痛苦。大自然的景观带给王绩的是如愁绪苍茫的感受。说白了,陶渊明是喜自然,而王绩是见自然而起愁端,同样是见自然,一个是乐,一个是悲。

另外意境上王绩的诗还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天地之中,王绩个人是多么微小,而一眼望去茫茫天地仰望之处很大,但这么宏大的景观里却看不到知音。个人渺小是作者在这个世界上无力的感受作用于景观的情感结果,而看不到知音则是个人感受发泄与景观(因为照常理景观之内当然看不到知音,但是作者因为没有知音已久,看到这天地之间这么大,自然想到世界就像眼前空阔景象,很大却找不到知音)

陶渊明和王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出名的田园诗人。一个是晋代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一个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代表。陶渊明的田园诗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尽管都有写田园农家的成分,但他们所表达的田园情结尽不相同。由于社会背境、人生际遇和性格修养的原因,在这个方面上无论是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特点上,都有相同之处,但又具有明显的不同。现以与田园情怀相关的异同在陶诗《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和王诗《渭川田家》中作一分析。

两首诗的不同点

1.思想内容上的不同: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战乱不断,政治上门阀制度森严,显赫的祖业轮到他时,家境已衰落。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辞官归隐后,返回田园躬耕。《归园田居》(其一)描写了恬美幽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归园后恬淡的愉悦心情和对污浊官场的憎恶。全诗共二十句,前八句叙写了自己性格志向及误入尘网,最后远离官场,返回田园;接下来的八句,都是描写宁静的田园风光及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最后四句,写的是清静的生活乐趣和返朴自然的心情。诗人以简约的二十句诗,就描绘出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字里行间无不表达出诗人归隐后喜悦之情。

王维活动在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繁荣的盛唐时期,过着一种亦仕亦隐的生活。《渭川田家》描写的是山村景色和农家生活。这首诗写的是在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际,写出恬静自然的田家晚归的情境。读毕《渭》,全诗的重心自然而然就落在一个“归”字。在诗人笔下,夕阳西下、牛羊归来、老人候人、牧童归来、麦田鸡鸣等这些农家平常随处可见的景色,显得诗情画意盎然,简直就是妙笔生花,别具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