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先秦儒家尽善尽美之善与文学价值的善?

277 2023-11-28 17:36 admin   手机版

先秦儒家尽善尽美之善与文学价值的善?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形成与奠基的时期。《易》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世界形成之道的理解,同时,也奠定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

先秦美学在孔子之前,史伯、伍举等人都论及了美的问题。到百家争鸣的时代,更产生了不少美学思想派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和道家。儒、道两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建构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格局。

儒家肯定审美和艺术对于社会人生的重要作用,同时对美又有所规定,那就是美的标准一定要包含道德的因素,美的追求必须与善的目的相一致。

第一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的是老子,而儒家则更进一步,不仅把“美”与“善”区别开来,而且在这种区别的基础上,要求“美”与“善”的统一。《论语·八佾》中所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由于《韶》乐的内容表现了尧舜禅让之事,符合道德要求,表达了一种仁义礼智的理想,故而孔子评其为尽善尽美;而对《武》乐,因其表现战争内容,不符合道德要求,所以孔子评为尽美而未尽善。可见,在孔子看来,外在形式虽然可以给人以感官愉悦,但必须与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论语》中还有两段记载:“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第一段是说,“乐”作为一种审美的艺术,不只是悦耳的钟鼓之声,它还要符合“仁”的要求,要包含道德的内容。第二段是说,一个人如果不仁,“乐”对他就没有意义了。两段记载都强调了在“乐”中,“美”与“善”必须统一的思想。。

如何理解艺术的真善真,请结合绘画作品谈谈你的看法,要求不少于500字

要了解美术作品,就应该了解什么是美术,美术就是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直观形象的艺术。所以,大自然中美的东西不能称之为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的形式是美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它包括两种基本的构成因素:一是内部形式,即“构图”;二是外部形式,即“艺术语言”。对作品形式的欣赏,即是对由这两者构成的作品“形式美”的欣赏把握。

构图就是画面中诸形象、形式因素的组织安排,即把个别和局部的形象组织成艺术整体的方法。构图涉及多种形式法则和表现手法,对各种构图类型的欣赏可以从相关的构图形式法则知识入手加以把握和分析,但更重要的是要体会构图的整体形式与所表现的题材内容是否相得益彰构。

美术语言就是画面中艺术形象的存在形式,即作品的外在形态。美术语言由不同层次的语汇构成,即“媒材语汇”、“手法语卖磨汇”和“形象语汇”等。这些语汇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欣赏美术语言时,一方面可以分别欣赏不同层次语汇自身的美感意味(如对中国写意画水墨笔法技巧的欣赏),更重要是要把握作为作品整体创作风格的审美特性。

在一般意义上,所谓形式美在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中,主要是指色彩、线条、形体、明暗、空间等美术语言既和谐(符合一般规范)又具有创造性(显示个性色彩)的组合。在美术的发展历史中已总结出了许多关于形式美的一般规律(如圆形、球体、三角形、黄金分割律、蛇形线等等)和形贺配核式美法则(如对称、平衡、秩序、和谐、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等)。这些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普遍性,是与人的生理禅掘结构、心理感受等方面相吻合、相联结的,同时也是人类审美文化积淀的产物。正如康德在谈到审美欣赏时所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同时,也由于形式美是人类审美历史不同文化积淀的产物,它必然具有不同时代、民族、地域,甚至不同个体的经验、文化意义。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形式美的欣赏,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的“形式美”表面,而应进一步深入到意义的层面。

另一方面,形式美在美术作品中还指与不同美术种类或不同媒体材料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征的美术语言和语言表达方式,诸如油画的色彩感、塑造感、笔触肌理感等,中国画的水墨趣味、描法、皴法等,以及所谓油画味、国画味、版画味、雕塑感等等。这些作为由历史中的经典作品和艺术创作、欣赏实践积累的产物,也具有特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内涵,也是美术形式欣赏的重要内容。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