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单声部音乐组织体
音乐的织体,指音乐的声部组织情况。总体可以分为单声部织体与多声部织体两类。
单声部织体只有一个声部,多声部织体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声部。
单声部与多声部织体,与参加音乐实践的人数无关。一个人可以表现多声部,例如自弹自唱、“呼麦”等;多个人也可以表现单声部,例如齐奏、齐唱等。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单人单声部织体音乐。之后便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为单人多声部,一个为多人单声部、多人多声部。单人多声部主要体现为旋律的隐伏声部表现方式,多人多声部则体现为各声部不同的分工及协作。
如果说一个多声部叫“一人千面”的话,那么多人单声部就是“千人一面”,多人多声部则是“千人千面”。
隐伏声部写法比较隐蔽,很多时候甚至人们都认不出来,所以经常被大家忽略。声乐作品中,由于人声音域较窄,单人多声部一般出现较少,即便出现也最多两个声部。就像一个演员,在一部电影中分饰两个角色勉强还凑乎,分饰三个角色甚至三个以上,是极其罕见的,即便你演技高超、不是正宗的猪腰子脸,观众们也不会答应。
器乐由于音域较宽,各个音区的音色对比较大,有时候能见到三个或四个声部的隐伏性写法。
多人单声部的发展也不乐观。多人一起演奏(唱)同一个旋律,只是音量上的加厚增强,尽管有着一定的艺术表现力,但参与其中的人一直人云亦云,不能展示个性,憋屈得很厉害。时间一长,不由得加入自己的一些理解,结果大家唱得就不太整齐,但是整体骨架还是差不多的,就变成了多人多声部的一种——支声。
和前两者的发展不同,多人多声部的发展一直有声有色、生机勃勃。
支声是技术比较初级的多声部,在民间音乐中大量存在,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技术较高的多声部,每个声部之间节奏与旋律都不相同,这种音乐叫“对比复调”。技术更高的多声部,各声部在旋律、节奏不同的同时,还有意识地进行了模仿,叫“模仿复调”。
这两种技术开始是二声部,后来逐渐发展到三声部、四声部、……直到十六声部。但是这么多声部的对比或者模仿,远远超出了大众的听力,就是一些专业音乐工作者,也达不到这样的水准。一般四个声部是普通劳苦大众能够感受理解的程度,正好和人声的四个声部(女高、女低、男高、男低)相对应,于是四声部复调就成为最常用的多声部形式。
多声部模仿,一来技术难度大;二来只适合表现红火热闹、此起彼伏的场面;三来有省劲偷懒的嫌疑,实践中就不如多声部对比吃得开,于是逐渐被边缘化了。
但是,多声部对比也有问题。容易一盘散沙。每个声部都是旋律,各个声部没有主次之分,每个声部都要当红花不想当绿叶,都想尽情表现自己。就如同战争中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厨师们都抄起菜刀提着火箸扑上了前线,但是部队没有后勤供给保障,怎么可能有强大的战斗力?
一个团队,需要一个领袖。于是,我们看到,主调音乐出现了。主调音乐织体为旋律加伴奏。也就是一个主旋律,其它声部为伴奏。伴奏有不少类型:有长音持续的;有何主旋律节奏相同的陪衬的;也有节奏型或者波浪翻滚音型式的。旋律是红花,其它声部是绿叶。由于其它声部不用再承担表演的主要责任,登时就轻松活泼起来,显得游刃有余。大家各司其责,共同协作,效果非常好。
主旋律一般在高声部,最高声部以至于获得“旋律声部”的名号。但有时候主旋律会在其它声部出现。这个有时候是艺术表现的需要,有时候是演奏员技术水平的结果。
在实际作品中,主旋律声部一般不会从头霸到尾,它会适当留一些机会让其它声部“露露脸”,它吃肉也得让大家喝点汤嘛。更多时候,它还会容忍出现另一朵小一些的花——副旋律。这个花不但没有夺去它的光彩,反而更加映衬出它的鲜艳美丽,何乐而不为呢?
从技术层面来看,从复调织体到主调织体是一种倒退。但在艺术上,却是各有千秋。其实就是单声部织体,在艺术表现上也不让多声部分毫。
什么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我个人的理解:非汉民族在历史中因生存或情感、精神需要,而创作出的带有其少数民族色彩的,以歌颂自然、人情以及神灵为主的民族故事、诗歌等具有一般文学形式的作品。
“它们与本民族的历史、生活、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等有着紧密的联系。”(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P124)
但其在中国的历史中,一直长时间停留在地域的口口相传中,少数有自己健全的民族语言的,则将其记录为文本(比如”藏“的宗教传说等等)。
其文学形式主要的有:
史诗(中国至少有三十个民族有创世史诗),如纳西族的《创世纪》、彝族的《梅葛》等等。英雄史诗方面,如”藏“的《格萨尔传》等等。
叙事诗、抒情诗,如彝族的《阿诗玛》,蒙古族的《嘎达梅林》等等。
而其民间故事,更多的是口口相传。
直到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及一些人文意识强烈的艺术工作者开始收集整理这些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品,并对一些加以改编(以”主旋律“为主),或成书,或成戏。比较典型的是歌剧《白毛女》、《刘三姐》等等。在这些改变中,少数民族的真善美一般得到了保留,但作品中的黑暗部分一般都被加以了主旋律色彩,而少数民族人民的抗争也被加以了主旋律色彩。
(以上,主要参考了陈思和教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七章《多民族文学的民间精神》)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