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性婚姻是否应该合法化,辩论赛,正方?
首先,同性恋者是不是一个应该受到法律保护的公民呢? 是的话,那么人的自由权是不是应该受保护呢?(同性婚姻不侵犯公共权益) 如果应该,同性婚姻是不是人的自由选择呢?(两人你情我愿) 既然是,同性婚姻本来就应该合法化了。
以这么一条逻辑线推论下来。这个问题很容易赢的。二、辩论赛正方一辩陈词怎么写?
辩论赛一辩陈词没有固定的格式,大致上就是阐述己方观点,进行论证,总结几部分。
提供一个辩词范本:
我方观点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何谓“不拘小节”?这是一个很泛化的概念,为了使讨论更有针对性,我们自然需要对其给出一个合理的界定。正本清源,“不拘小节”一词出自《后汉书·虞延传》,商务印书馆的解释是形容待人处世不拘泥于小事,不为小事所约束。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在这里有两个词需要对方辩友尤其要注意:“拘”和“小节”。首先,“拘”在这里是拘泥的意思,形容被束缚其中。很明显,不拘泥并不等于不注重,不遵守。不束缚于小节,让我们做事的眼界更宽阔、更灵活。其次,“小节”是指无关大局的细枝末节,非原则的琐事。它的外延非常之广,小到生活琐事:衣着起居;大到自身利益:生死攸关。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整日蓬头垢面,可谓不拘小节;大文豪李白豪放不羁,当称不拘小节;伟大的雷锋同志,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不在乎己身利益,更是不拘小节啊!此外,“小节”不等于“细节”,“细节”是构成事物的要素,不可或缺。小节是事物发展的次要矛盾,把握事物的发展更应看方向和主流。
那么,成大事者为什么不拘小节呢?我方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从“成大事者”的主体特点看。成大事者,决非普通的成才。他必然在某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并对社会产生较大并持久的积极影响。纵观古今之成大事者,可以发现他们身上共同的特征:(1)具有长远的眼光,对事物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力;(2)他们善于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能够明晰“小节”的地位作用,不会拘泥于无原则的琐事上;(3)成大事者往往性格独特,不拘小节。小平同志的人才思想中就提到:要用人唯贤,不拘小节……包括一些有怪脾气的人(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这就从客观上肯定了人才与不拘小节的关系。
第二,从现实角度分析。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欲成大事,必需洞察方向、把握大局。正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心无旁骛,才能专心致志。若拘于小节,将精力和时间过度的投放在非原则的琐事之上,“眉毛胡子一把抓”,必然对成大事产生阻碍作用。
第三,从理论层面判断:事物的矛盾可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向”、“大局”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小节”是次要矛盾。处理问题不能舍本逐末。要知道,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次要矛盾也能迎刃而解。
综上三点所述,我方一致认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三、赫鲁小夫和尼克松的厨房辩论会是什么意思?
说到历史上有名的“厨房辩论”,知道的人也许并不是很多。这件发生在61年前两个政治巨头身上饶有趣味的故事,如今回过头去细细品味,或许会别有一番韵味。
那么,什么是“厨房辩论”呢?这场针锋相对的辩论透露出哪些信息,反映了辩论双方什么样的政治主张呢?
我们还是回到当年“厨房辩论”的现场。看一看这场经典而又妙趣横生的辩论吧。
(尼克松)
1959年7月24日,美国国家博览会开幕式,在莫斯科索科尔尼基公园举行开幕式。此前不久,苏联官员曾到访美国纽约。作为对苏联的“回访”,也为了替美国博览会站台助威,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尼克松到访莫斯科,为博览会开幕式剪彩。
美国人在此次展览会上可谓煞费苦心。展馆内到处都布置着能展示美国人优越生活的各种物资,包括一些现代化、自动化的生活设备和休闲娱乐设施。
美国人的意图也相当的明显,希望通过陈列的方式,来宣扬美国的经济和文化,彰显美国人引为自豪生活方式。显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美国先进而种类繁多的商品,以及发达的市场经济成果。
确实,美国人的博览会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前来参观展览会的苏联人,在看到美国人展示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家电后,有点目瞪口呆。
不过,苏联人也并不是在此次展览中一无所获,在他们布置的军事展区,也让美国人看到了冷战规模扩大期间,苏联在军事方面对美国的优势。这让美国人有点灰头土脸。
接待尼克松的,是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两人从苏联的军事展区开始,就一直处于暗暗较劲的状态。这种唇舌之争,终于在美国人的一个展厅前白热化了。
这是一个美式别墅的厨房展台,里面的用具光洁漂亮、科技感十足。有洗衣机、冰箱等各种现代化厨房电器设备。赫鲁晓夫走到这个展台旁时,明显可以看出,他还是被这琳琅满目的豪华设备惊呆了。
尼克松注意到了赫鲁晓夫表情的细微变化,内心窃喜,异常巧妙地将两人的话题绕到了家用电器上。他想用美国人奢华的厨房,为刚才在军事展区的劣势扳回一局。
尼克松不无骄傲地向赫鲁晓夫介绍:“这是一所典型的美国住宅,几乎任何美国工人都能住得起。”
(赫鲁晓夫)
倔脾气的赫鲁晓夫当然不愿低头认输。他一边露出不屑的神色,一边反驳道:“你别以为俄国人会被这个展台惊呆,其实只要是苏联公民,他们从一出生就可以免费享受这种设备。但在美国却不行,只有有钱人才能享用,而穷人只能睡在过道里。”
尼克松忙着解释:“购买这样一栋房子,每月只需分期付款一百美元,一个普通的美国工人完全有能力支付。”
说完这句话后,尼克松似乎还不解恨,他又补充道:“俄国人也许不会惊讶,但他们一定会感兴趣。就像我们有选择权和多样化一样,我们不会由政府官员作出决定说,我们只要一种式样的房屋。这就是差别……”
这话明显是在拿苏联的政治制度说事,也是在讽刺赫鲁晓夫在苏联大量修建完全一样的“赫鲁晓夫楼”。
赫鲁晓夫反驳道:“就政治差别而言,我们永远不会一致,就像米高扬喜欢辣汤,而我不喜欢一样,但并不表明我们有分歧。”
尼克松指着一台洗衣机,将话题转了过来:“看吧,有了这些电器,我们美国的女性,就可以很好地照顾丈夫,优雅地做饭了。”
但赫鲁晓夫随即回敬了一句:“苏联的女性并不天然地属于厨房。”顶得尼克松没法言语。
(赫鲁晓夫和尼克松)
短暂的沉默后,尼克松又挑起话题:“我们谈谈洗衣机带来的好处,难道比不上谈论火箭有什么威力更好吗?你要的不就是这种竞赛吗?”
一旦说到军事,赫鲁晓夫就找到了自信,他甚至把大拇指顶在尼克松的前胸说道:“对,我们所要的就是那种竞赛。但你们不是说能把我们摧毁掉吗?我们是很强大的,也可以让你们美国人看点东西。”
这时,两人已经争辩到相持不下、面红耳赤的地步了。幸好已经走到了一张放着饮料的方桌旁。赫鲁晓夫端起一杯饮料一饮而尽,然后又重新端起另一杯,对尼克松说:“为和平和废除在国外的一切军事基地干杯!”
尼克松面无表情地说:“咱们只为和平干杯。”丝毫没有举杯的意思。
这时,一位一直在旁边认真聆听两人辩论的苏联外交官,凑上前来,举起酒杯说道:“祝赫鲁晓夫同志长命百岁!”
尼克松只好挤出一丝微笑:“我要为这个提议干杯,尽管我们主张不同,但希望你健康是我们共同的心愿。祝你长命百岁!”
至此,“厨房辩论”终于告一段落。
这场辩论,表面上是在说苏联人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到底孰优孰劣,其实质是美苏冷战时期,社会制度、经济、军事实力等方面全方位较量的缩影,是关于东西方意识形态的一场经典论战。
因为这场高大上的辩论是在厨房用具展台前进行的,所以史称“厨房辩论”。
(参考资料:《美苏冷战争霸史》《尼克松回忆录》)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