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问的技巧,贴一篇我自己的旧回答好了。
在设计质询问题的时候,许多辩手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①不知道我该问什么;
②知道该问什么,但不知道怎么问;
③知道怎么问了,但还是得不到想要的答案。
借一场最近旁听的比赛为例子,我们一个一个来解决。辩题大概是“有种药可以让男人生孩子,它是否利于男女平等”(似乎是奇葩说辩题)。
————————————————————————————
首先,不知道该问什么。
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对己方立论的理解不透彻。
比赛中反方认为不利于,其中一个论点是“因为已经存在性别歧视的刻板印象,所以即使有这种药,男人也不会服用的”。
姑且不论论点本身,如果我们要通过质询打下这个论点,需要在场上达成哪些共识呢?
①刻板印象真实存在;②刻板印象导致男人不会吃药;③因为男人不吃药,所以药不会产生实质影响。
这三点,就是我们在首轮质询中推进己方立论时需要问的内容。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不知道该问什么主要是由于对己方立论的理解不透彻。吃透立论的情况下,辩手理应清楚知道推进己方立论的首要条件和次要条件分别为何,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确定了问题的方向,随后再来设计问题的具体内容。
————————————————————————————
其次,不知道怎么问。
主要原因基本同上,因为没有吃透立论,所以你不知道质询中需要获得什么答案。
还是同一个论点,要在质询中推出①刻板印象真实存在;②刻板印象导致男人不会吃药;③因为男人不吃药,所以药不会产生实质影响。我们需要如何问问题呢?
①对方辩友,今天社会上已经存在了明显的性别歧视,您承认吗?
②假设我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我觉得生儿育女就是女人干的事,请问我会不会主动去吃这个药?
③如果我不吃药的话,这个药对我个人还有影响吗?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清楚,问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得到的答案是什么。换句话说,根据我们想要的答案,来确定问题如何问。
上面三个问题,我们需要得到的答案分别是:存在;不会;没有。注意,这些回答必须尽可能贴合一般人的视角,换句话说,要使你的问题尽可能符合常识,贴合生活,才更容易得到你想要的答案,也更容易使评委认可你的质询。
————————————————————————————
到了这一步,问题已经问完了,可是大部分时候还是得不到想要的答案。
这也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对手当然会想尽办法和你对着干,这时,符合常识的提问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这样的提问通常只有一个答案(如果不止一个,要么最好别问,要么先想好如何引导,后面会提到),而其他任何可能的回答都不那么符合常识,这时你可以很轻松地占据场面上的优势。
亦或者,对方抵死不认,给出另外的回答,这时合理打断,及时引导就是关键。
还是上面三个问题。
①对方辩友,今天社会上已经存在了明显的性别歧视,您承认吗?
正:不是啊,我们觉得还好啊(注意,发现对方回答不符合预期时,务必在对方说出更多不利论据时打断)(当然,你有自信现场拆掉对方所有论述又是另一回事)
反:不好意思,您方觉得还好,那您方一会给我们详细论证,我方这些这些数据,那些那些例子,都表明性别歧视现象严重;来看下一个问题——
②假设我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我觉得生儿育女就是女人干的事,请问我会不会主动去吃这个药?
正:我觉得可能会啊,我觉得很新奇,试一下不可以吗?
反:所以你看,你不是因为观念的转变吃药,只是想尝尝味道,试试那种感觉而已,吃药之前你是大男子主义者,吃药之后,你也不过是长了子宫的大男子主义者,这对男女平等观念的普及又有什么帮助呢?(那么,你肯定想到了,在对方接话以前进入下一个问题)——
③如果我不吃药的话,这个药对我个人还有影响吗?
因为篇幅问题(其实是因为懒和困)(划掉),第三个问题请题主自行发挥想象,思考一下应该如何引导。
重点是,不论对方如何回答,无非是、不是、不一定这三种结果,在设计问题时,我们务必预先想好不同的结果我们如何引导,最终都要带到我们想要的方向上去。
————————————————————————————
当然,做到了以上几件事情,并不代表我们就百分百能问好问题,毕竟我们的对手往往也深谙此道,要更好地质询,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以及更重要的——
赛前准备!赛前准备!赛前准备!
因为很重要,所以说三遍。是的,上述所有设计问题的过程,请务必在赛前就完成,并且和你的队友演练过多次,以确定对手不同反应下你应该做的回应都还妥当。
以上,希望对题主有所帮助。
最后,在原回答的基础上,针对题主的问题描述补充几点。
题主提到小结容易脑子打结,往往有两种原因。
第一——没东西可讲;第二——想讲的东西太多。
没东西可讲的情况其实出现比较少。任何一个人在经历了10-15分钟的唇枪舌战之后都会有想要辩驳的内容,站起来发现没东西可讲,这其实是因为紧张而导致的大脑空白。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是锻炼心理素质,多在人多的场合说话;二是在上场前把自己应该/必须要说的东西翻来覆去地记忆,直到彻底理解融会贯通,很多辩手直到上场前对自己要讲的东西都只是一知半解,心理压力一上来,马上就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了,只能看着笔记本来来回回地讲车轱辘话。
第二种情况,想讲的东西太多。对于辩手来说,对方讲一段话,自己发现四五个槽点的情况非常常见。但是要知道,你自己的环节时间就那么点,如何挑选你要攻击的点?具体如何攻击?先后顺序怎么安排?点和点之间如何衔接?这都是在临场小结的时候必须做到的事情。
我的建议是,首先把提问中得到的有利回答重复一遍(按理来说你应该都把这些记录下来了),这是为了帮助评委梳理你方的得分点,同时也不需要太费脑子,如果做完这件事情还有时间,再开始临场的反驳。那么如何挑选槽点呢?一般地,我建议首先选择一旦成立,攻击己方最痛的那个点(这是防守);其次是一旦成立,能极大地完善对方立论的点(这是攻击);即——优先防守,有余力再攻击。
————————————————————————————
再一点,题主希望从这个环节获得“新鲜观点”。
需要改正的一个认知是,提问不是用来提出观点,而是用来确立观点。
特别是三辩的质询,如果你的提问和前面环节提出的内容无关,听在评委耳朵里的效果,就是你们突然开出一片全新的战场,对于评委来说,这听着非常累人。
所有的所谓“新鲜观点”,应该是在你们赛前就准备完善,在立论环节正儿八经地摆到台面上来论证,而不是在质询阶段突然打对手一个措不及防。大部分情况下,这类操作并不能起到交锋的效果,也并不诚恳,我个人不提倡。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