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方和正方哪个更好辩论赛开篇立论?
具体要看辩题是什么,如果辩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去深究,去讨论的话,不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会很好的去开篇立论,重要的是,要注重强调辩题的定义或概念,然后可以围绕这个定义去扩展,可远可近。
二、辩论赛反方辩题为“知道的越多,越觉得有知”,一辩怎么立论,从哪些方面来写一辩稿?
越觉得有知,但“有知”不等于“我知”。
如果是有知和无知为正反,围着虚怀若谷打,有无是不构成对立的,对立点在“未”,或者是“我未知的”,立论把这里划清楚,避免己方被打偏。
核心在于有知和无知分别如何指导未来的继续实践上,觉得无知放弃治疗或者畏首畏尾还怎么继续求知?是不是还否认了求知?
自觉无知而虚心求教,自觉有知而勇敢试错。
是打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这是方法问题而不是态度问题。
题目的有无是状态的判定而没有预设行为模式。
掌握知识是为了“有”还是为了“无”。
自恃多知而卖弄是知识的错还是人的错?人不是因为对如何做人知识的掌握不够多而犯错吗?符合前提条件的“知道的越多”这个前提吗?倘若他对此知道的更多了,“有知”了,是否行为也就改变了?这种行为不正是源自知道的不够多的“无知”吗。
自己对什么“无知”,也是要知道的,如何做人,也是要知道的,对这些知道的越多,越“有知”。
古人以为的知识多与当今研究面临的未知多量级一样吗,曾经如空瓶般预留的心态能承载或承受如此多的知与未知吗?
觉得自己有知,是真正探清了知识的边界,我这方面有知,世界的这个方面有知(待我学习),我要以我已有的知识去探究未知的知识。
我觉得我什么都不知道,世界到处都是知识,那还怎么探求新知,杯水车薪,还要不要探求?
搞不清楚有无,是定性问题,模糊已知的多少,是定量问题。
生有涯知无涯,知无涯是在说“无知”吗,知识少能叫无知吗,少是有还是无?对xx领域无知,是否要“有知”确定领域边界?
因外界庞大的未知而否认自己的已知,未免妄自菲薄,亦为对“边界”的不知。
看山不是山是还没有掌握知识的运用,最终还是要看山是山,至于尚不知道的,看海则说出不知道,是因为对知识和事实的敬畏,那里有知,那里是知识的海洋,我不掌握,但我知道,我能知道,我要知道。越觉得有知,越有底气,越有目标,兼具信心与好奇心。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是“已知”和“未知”,那就是知道的还不够多,心灰意冷意义虚无,又如何知道的更多。
至此解至虚心和信心的攻辩。
似乎,“有知”可以兼具,“无知”则难论信心。
只拆了逻辑,可能临时写的没什么条理,建议梳理清楚后逐层展开,煽情和例证可按己方侧重点添加。论信心顺风局更有气势,但掌握不住可能措辞露马脚。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表现对知识的热爱与推崇,呼吁勤加学习。
三、求反方一辩开场陈词 辩题:吃人者应不应该判刑?
强的一匹,这辩题
四、请以“我支持正方/反方”为开头进行一场辩论?
辩论要积累足够素材
多看点别人怎么辩论的,我一直都看这个公众号里的, 舌战群儒的大奇葩
还分论点,同一个观点怎么辩论,觉得自己学习到了好多
五、我将要参加辩论赛,作为反方一辩,对方问的问题我回答不上来怎么办?还有如果你是对方一辩你会怎么写稿子?
回答不上来:不好意思我没听清请你再说一遍,反正用对面的时间(大雾)这个操作观感比较不好,但我很多时候确实聋的传人(并把队友急死)。
只要你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的论,没什么回答不上来的,甚至有些常人第一感觉不能这么说的答案,只要后续能给出论证都可以说。我前段时间打了一场,反方屁股歪得超越我认知,赛前做攻防时想的“这么歪的话他们不会敢说吧”的内容他们全说了,而且后面有了很完整的论证让评委接受,最后是对方赢了。
还有就是,作为一辩且肩负接质询的任务,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论在说什么。立论是自己写的,最了解其中思路的应该是你,每个点每句话在说什么,适用于什么范围,如何区分这个点和容易混淆的概念,以及怎么把这些内容界定清晰地传达给队友、评委、观众。简单而言就是要知道对方问什么能认什么不能认,什么点偏向己方利好什么点能达成共识什么点能让什么点会对己方观点造成伤害。以及如果对方举极端例子时如何把讨论对象拉回来或者从深层提取出对己方有利的内容:“您这个举例本质上是…恰恰论证了我方观点。”
甚至当对面想给你挖坑却被你们预判的时候,可以稍微为己方后面的推论做一些铺垫。还是那一场,对方质询时提出“您方是否认可即使是悲观的人也有积极的时候?”,赛前准备时我们想到对方可能会打“积极的悲观主义者”和“消极的乐观主义者”这个点,如果能论证完成的话这部分属于我方利好,所以接质询的时候我知道这一点怎么认:“我们用悲观乐观描述心态,而积极是对行为的描述,按这个说法心态上悲观的人也可能在表现出积极的行为。”然而本想为自己铺路,没想到这个点后来双方都没有再深入了,都没打出来。虽然这场我觉得前面的接质自己做得都还行,起码没给队友挖坑,但是对方最后一个问题又长又快实在是没听清(聋的传人上线),看着对面时间也没几秒了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让他把这又臭又长的问题再说一遍,最后还是被评委说接质不干脆,最后一个问题那么显然都要犹豫。
别怕,大家都是新手,质询方比被质询方更害怕,质询一般都是一般疑问句,他问啥你答啥速度快点是或不是处理掉,接下来还有很多时间却把问题问完了的话就是对方尴尬!如果是特殊疑问句…他敢问你就敢说!这是给你时间机会把自己的论展开论证啊!(两个月后的更改:一般疑问句也不要直接答是或不是,就算是也要打太极绕圈圈,用己方观点重复一遍,追问的话再说“您可以这么理解”。天哪当时我为什么会写直接是或不是处理,傻了傻了)
对面的论点…估计也就是利于查资料开眼界利用数据进一步延伸且科技发展时代潮大势所趋大学生就该站在浪尖上,再做个割断影响学习的根属不在于手机而在于教育社会压力等等这些其他因素,可能还给个方案,面对你们提出的问题,应该做的是…而不是否认手机对学习的积极作用。
以上,一个菜鸡未经深入思考的发言,仅供参考。
One year later..
重新看到这个回答居然现在还有人赞…
更正:接质可以认的东西干脆认下就ok不是的话可以进一步解释,能认的早点说是确认共识会比较有利于讨论推进,也显得比较诚恳。
谁知道下次看到会不会又改变想法呢。
六、辩论赛一辩可以反驳对方观点吗?
谢邀~看了好多问题感觉就这个最有资格回答:-D不太清楚你问题中一辩的反驳指什么,就暂且按我的理解回答吧~一辩在普通辩论赛中会参与的部分有“开篇立论,反四辩质询,反三辩质询,自由辩”开篇立论环节,如果你作为正方,那么就要率先进行三分钟立论(普通赛制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要驳对方的论,就意味着你得猜到对方的论,这显然并不容易,而且我认为并不必要。因为立好自己的论,尽力使它坚固完善,远比猜测对方可能的论点提前设防更有利于比赛胜利。而如果你是反方,听完正方的论立刻调整己方的论则是愚蠢且不负责任的(你的队友很可能会乱了手脚)所以论这方面不建议你驳。
一辩会被提问就在“反四辩质询和反三辩质询”两环节,当然自由辩你也可以回答对方抛出的问题,但是作为新生辩手或在普通比赛中,自由辩中将由二辩三辩作为主攻,输出担当。一辩四辩站起来一两次就可以了。“反四辩质询和反三辩质询”环节的重点,以我的经验来看,并不在于攻(也就是驳对方)。能完美地防守住己方阵地就不算失格,优秀的反质询是能在防守的同时拆掉对方一些东西(当然还是防守先行)一定要明确什么是绝对不能认的!这点很重要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要在对方质询你的时候打断对方,更不要反驳对方!你要记住,作为被质询方,你只能回答问题,进攻不是你的工作,不然很容易看起来很难看,显得你很不懂礼貌规矩。
Emmm暂时就这么多吧,当然新国辩那些比赛有时候会安排攻辩位(2.3辩位)作为一辩手,这样会比较强势,对方不好占便宜。
最后祝辩论顺利,享受吧~
七、辩论黄金联赛制的反方一辩可不可以对正方一辩的观点进行总结并反驳?
这问题其实很简单。当然可以做。只是要去问,为什么你要这么做。
有一种情况,比如在一些政策辩论的情况下,反方不采用相抗计划的话,本质上就是在反驳正方立论中的需或(和)根或(和)解。这种时候,反驳即是立论。
不讨论这种情况,对于更一般的比赛,二者往往不重合。这时候,那三四分钟里,一般展开己方立场就已经很费时间了,你要是扑出去反驳,可能会让己方的立场没有时间呈现。
何况,黄金联赛的赛制往往后续还有很多环节可以做反驳,你提前做就有越俎代庖的嫌疑。除非团队安排尽早打掉对方的论,否则不建议抢自己队友的活。
不过,我倒是建议,如果正方说的东西中,有你们能初步达成共识的,可以直接在反方立论里带一句,不用再长篇累牍的说一遍,比如立论、背景之类的,进而简化表达,提升效率。
八、我是辩论赛反辩方 不支持早恋 该如何开篇立意?
早恋 在《辞海》里的定义是
早恋指的是青春期青少年建立恋爱关系。“早恋”一词只在中国内地被广泛使用。早恋一般指未进入大学阶段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为多。经过二十年在中国的调查表明,在中学阶段发生过感情的人很多。而大多数都是暗恋、单恋(单相思)。只有相互有好感,才能发展成为早恋。早恋行为是青少年在性生理发育的基础上,也是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实践。
可以看到早恋指的是青少年,且一般是指未进入大学的青少年,大多是中小学生。这类人群大都未成年。
首先,他们不居备识别什么是“恋爱”的能力,或者说他们并不会去考虑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
其二,他们不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可能只是把恋爱当做一种游戏而已,一旦在恋爱中产生不当行为和不良后果,他们无法自主去解决问题和承担责任。
其三,他们的心理发育还并不健全,一旦出现“失恋”等问题,可能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三观。
青春期对异性出现好感是正常的现象,但不一定要通过早恋的方式来解决,应当用合理的方式去引导青少年,可以让老师父母与他们多交流,让他们找到一个合理的感情宣泄口。
九、担任反方一辩,关于职场方面的人不如旧该如何开篇?
开篇立论首先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
四辩是要根据你的一辩稿去出稿的,攻辩手是要根据你的一辩稿的逻辑去出问题的。
其次,一辩稿的结构可以非常简单。
开头,总起。
观点,逻辑,例子。
观点,逻辑,例子。
观点,逻辑,例子。
总结。
要改你自己再改,先找队友开会,把观点出出来之后按这个格式出稿。然后给他们看。
再说内容。
这种先做限定,后做比对的题目的解法是这样的。
寻找限定需求:
职场需要什么:
经验、工作热情、工作强度、活力、薪资、学习能力、人际关系…
题目不算清晰,但人不如旧的话肯定就是打有经验、经过时间的检验、忠诚度高、企业文化浸润、有足够的人际圈…
以上这些做点。保持逻辑稳定,具体怎么打,交给攻辩手。打的华丽出彩是攻辩手的事,你负责拉好。
-------
当然也可以考虑在初期就给对手埋雷,但要小心一点,不要埋太多,因为一辩稿不适合太多累赘。
嗯,打个比方。针对新人学习能力强,你可以提前强调老员工因为本身就有基础所以学习能力强。
对方针对这点开炮的时候,你就可以让攻辩手强调:我们应该是仅对的新旧员工关于职场的影响进行讨论,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做假设,对方辩友强调张无忌作为新人学武功学的比作为老人的江南七怪快,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嘛,不过这更多是攻辩手队伍的手笔,用了有点出彩,但不用也可以,本来也不该多用。
十、急!!辩论赛 反方一辩 观点:“当今社会不是个看脸的时代”怎么辩?
谢邀,很菜,提一点小观点,仅参考嗷~
其实,不是看脸的时代,挺有说头
我长得再好看,导师也不会放弃那个成绩面试双高的学生,选择一个成绩比他低,表达能力比他差的我
我长的再冠绝全国,高考成绩也不会比高考全国第一高
我长的再好看,诺贝尔各大奖项也不会挂我一个名字,在表彰为国贡献的那几个伟人的时候,也不会带我(凭啥带我?难道是为拉高全国颜值做贡献了吗?。◔‸◔。)
可能这个时代的某些人会看脸,但不代表这个时代整个都在看脸
即使这个时代的某些人会看脸,,他们也不会放弃一切,什么都不顾,只看脸
既然有这个东西,那就跟他对比一下,究竟什么看得多?在同一个岗位,同一个方面,是看能力看的多,还是看脸看的多?
这个时代有多少像娱乐圈这样非常看脸的行业,更何况,这个时代,现在的娱乐圈也渐渐变成了一个非常注重演技,非常注重能力,非常注重人品的一个行业,看脸可能是一部分的选择原因,但绝对不是决定性原因
我觉得这个时代,顶多可以算是一个参考颜值的时代,而不是看脸决定一切的时代,那可能在大多数人眼中颜值也算是能力的一部分的话,又试问哪个时代不会去参考颜值?
这时候就到了,你们如何去定义看脸的时代?究竟是参考颜值就叫看脸,还是说看脸很重要,必须作为决定的一部分,或者说一大部分才叫做看脸
希望能有一点点帮助!
十一、执念使人更清醒还是更迷茫?我是反方一辩,该咋立论?
选择不同,对吧计算机院的。。。。
辩论赛 反方论题: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我是反方一辩,请问应该注意什么?
首先得承认考试也是发掘人才的一种方式,其次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就要举出其他发掘人才的方式方法。
辩论赛中,作为反方,如何反驳下面的语句 ?
既然你是反方。那答案只有一个。
当然,陪我吸烟的人比劝我戒烟的人更爱我!
正方问出这句话,其实核心点在于定义,吸烟是不好的,劝戒掉坏习惯会比一起坏,更爱你。
可,只要你的立论点,不以这个比较标准为标尺,那对方的比较标准就于你无效啦!
更爱,是比较辩题。劝不吸烟是为身体着想,是爱,一起吸烟,是陪伴也是爱,那谁更爱呢?
祭出你方的论点,陪伴。把陪伴和对对方好做比较,才是这个辩题的核心。
对对方好,从来都是主观的,你其实并不知道对方到底想要什么。
吸烟,喝酒,打游戏,看小说,甚至瞎跑,疯玩。我们从小到大的一切和成绩无关的兴趣爱好,都会被家人冠以爱的名义而剥夺,但那真的就是对我们好吗?就是爱吗?难道不是为了达成目的的托词和借口?
看,上面这一段的帽子扣得多大,还很煽情。。。
把劝熬夜说成是桎梏,把陪熬夜说成是理解。
辩论嘛,不就是站在各自立场一顿瞎掰么?
你要想赢,那就得义正言辞地对他说,你说得真对,感谢对方辩友论证我方观点。。。
刑事责任年龄应不应该下调?辩论赛反方怎么辩(不应该?
你这法律上的事我也不懂啊。。。
碰碰瓷吧,比如,我是说比如啊,
比如,刑事责任年龄是18,成年年龄也是18,那就不应该下调刑事年龄,而应该是下调成年年龄,懂我的意思吧,我估计刑事年龄也不是随便定的吧,把后面的意义找出来,碰瓷
这个辩题持反方或者正方能拿出哪些论点啊??
好架空的辩题呀
论点暂时没有
但我可以说一下我的想法。科学技术是无罪的,有罪的只有人类。
可以从当前人类形式,社会现象等诸多方面来辨析人类自身,推测人类做出危害行为的可能与人类做出无危害行为的可能。
再说,社会公知的改变一定是不好的吗?
以前人们认为举头三尺有神明,现在不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监督他人嘛?
然后还可以从个人隐私的角度打反方观点
反方一辩,观点是规划比行动更重要,该怎么说?
观点是规划也是思考也是学习,是人类现突标志;单会行动如行为只动物本能反应,如猪在土里拱食物一样,随机随意去拱,效率低下。
这是反方一辩的话我是二辩我要反驳他的观点?该如何突破?
首先一点,对方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改革确实没错,对中国改革很有帮助,但不是最重要的,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所知道马克思主义之前是因为新文化运动而扩大了他的传播,这是中国传统吧?对方说无一结果是失败的,我方否认这点,我们可从历史看出,新文化运动便是前人种树,而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好的时机,这时机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引进,这便是后人乘凉,什么是国外经验?马克思主义是,巴士底狱也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也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也是,而中国传统是什么,中国传统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治理改革更重要的东西。重要的不是经验,而是如何去借鉴,如何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借鉴,中国在近代确实是改革很多,也有许多失败,但国外也有,国外也未必就是一次成功,国外的月亮未必比国内的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