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反对
@梅葆瑞的答案。信口胡扯+不听指正。
信口胡扯在什么地方,全文都是自己的私货不说,根本区分不清「切割」与「偷换概念」和「自创概念」的区别。他全篇所有对「切割」概念的解释和讨论,都是可以用「文字游戏」、「自创概念」、或者「偷换概念」来直接替换掉。
很可能他就是认为,辩论赛场上,「文字游戏」和「偷换概念」就是应该好好练习的技巧。(他评论区的内容已被他自己删掉了)
而「切割」的具体出处和定义排第一的马恪思已经给出了,他答题在先,在之后看到了以后,就复制一下到自己答案里,然后继续按着自己对切割的辩论赛就该玩文字游戏的解释来。
所以我一定要反对,这也是我玩知乎这些时间来,第一次实名反对。(当然,最近看了隔壁另一场争论说辩论就是文字游戏就是表演的也刺激到了我)
具体来看他的论述,答案也就一共abc三点,
所谓切割其实有几种情况:
a 将一个笼统的概念切分成多个精确概念
举例:
人必须遵守道德\人可以不遵守道德
正方:道德是不是一种行为规范?
反方:是
正方:行为规范是不是用来让人遵守的?
反方:是
正方:道德一般来讲是合理的么?
反方:是
正方:那人为什么可以不遵守道德这个行为规范?
反方:(扑街……)
我认为这个例子是比较尴尬的,人会因为道德受到约束,行为规范约束人,但道德是不是一种行为规范?难说。
「道德规范」这个词是存在的,是人们一般都想要遵守的,而「行为规范」是一个新词,现代化的词,往往是一部分人制定出来限制另一部分人的,跟道德有没有关有多少关要看具体情况。确切的讲,例子中正方的手法本身就是一种文字游戏,是将「道德规范」这个熟悉的词拆开,道德和规范暗示让反方默认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很有关系的,虽然多了行为二字,在盘问过程中硬忽悠过去;或者更明白的说,是直接将「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偷换概念。
这只是例子,我们看他怎么解
那么反方面对这样的质询有什么办法呢?恩,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使用切割。
正方:行为规范是不是用来让人遵守的?
反方:目的上是,但实际上不一定必须遵守。行为规范分为强规范和弱规范,所谓强规范就是法律这种,只要违背就要惩罚你的;所谓弱规范就像是道德这种,你依照它做更好,不这么做,只要你不违背其他的强规范,那么就也行。
我之前在评论区问过他强规范、弱规范的原理不是他自创的吧,他说第二天会去单位把出处拿出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评论都被删了)
讲真,这个解释的思路是拿违法和犯罪的区别的思路硬套的吧?我是不懂法的,不过看样子还蛮像的。
如果是,这种自创概念的问题就来了:
我有疑惑,万一比赛场上这种自创概念对方说出来了,有模有样的大家都分不清真假,一个经常训练自己自创概念的人在比赛中层出不穷的自创看上去很厉害的概念,大家都信以为真,另一边怎么反驳啊?怎么来得及反驳啊?也靠练习自创概念么?
别说没那么容易自创,对方正儿八经得说得像真的一样明显大家都信啊,下面都那么多人赞他好么?
而且赛场上这种自创概念会很多吧?评委NC的话再高明的人也来不及反驳吧?难道我只能祈祷评委要靠谱直接否认他?
到时候评委万一一搜百度,嘿,还真的有出处哎,你看第一页,就有!所以我们还是信他的吧!(搜索技术比较差,大家见谅。。。)
百度真是辩手杀手恩。。。。
然后附一个行为规范这个奇怪词汇的度娘链接hh,大家看看有没有强弱一说: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mkH_tNWLItLiYU-3i0c-8fJZETYKaRsxS6JvAJPE6eaiFTTRejJhiJX3xSDjERJx3vxvQ67nBjqLjLTVToC_
我觉得,有那么多自创概念、偷换概念,就有那么多定义战,和文字游戏。
继续,
b 将一个概念中的一部分,单独切割出来。
举例:
传承传统文化应该原汁原味还是融入流行?
在正方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发现两个难点:
第一,如果想周杰伦的那种有中国风的歌曲,如《青花瓷》,都算传承传统文化的话,那己方观点就很难论述。
第二、如果只要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有哪怕一丁点的关联都算是融入流行的话,(如,纳米技术空竹~竹纤维旗袍~)己方的立论空间就会被挤压的很小。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切割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将不利于己方的部分“切”出去。比如:
融入了流行文化的文化,就是一种结合了传统的新文化,而不是传统文化。
使用了流行手段的传统文化,并不等于融入流行。比如插电的唢呐,用电脑看文物照片等等。(故意选择有利于这种切割解释的例子)
这种将一个大概念中的一部分切出去的行为,也叫作定义的切割。
我把重要的结果那段拿出来,
融入了流行文化的文化,就是一种结合了传统的新文化,而不是传统文化。
使用了流行手段的传统文化,并不等于融入流行。比如插电的唢呐,用电脑看文物照片等等。(故意选择有利于这种切割解释的例子)
我本来想说这个所谓的「切割」技巧,只是「以偏概全」罢了,后来发现还高估了。
这只是一种自说自话的文字游戏罢了。 「融入」和「结合」(还有后面有个「使用」),哪个是哪个该用哪个词都是自己说了算的,看上去有逻辑,实际靠得是个别的用词,仔细看的话,这些用词大可换着用:
结合了流行文化的文化,就是一种融入了传统的文化。而不是流行文化。
你看我怎么说都可以,很通顺的样子呢,意思已经全换了。
融入进流行手段的传统文化,并不等于被流行所结合了。
后半句插电的唢呐那个。。是把「流行」和「科技」挂钩了,或者说偷换概念了。
很厉害的地方除了被文字游戏搞得很绕以外,毫不见有内容。。。所有的定论用词居然是可以换来换去反过来说也通常的,这能证明自己的观点什么?
我只想问,辩论术语中的「切割」就是这种东西?
传统文化该不该被抛弃,与流行文化的冲突,这么大的课题,那么有意义的课题,到了辩论赛中,居然辩手就是该这么讨论的?
最后,
c 将两个混淆在一起的概念切分开。
举例:
A:今天犯罪率解决不了的原因之一就是执法不严!
B:三鹿奶粉事件中的两名主犯都被判了死刑,这种刑罚还不够严吗?!可是奶粉中加三聚氰胺的事件还是没有断绝,是不是说明了问题根本就不在执法不严?!
A:不对,对方辩友,您说的死刑那叫执法够狠,不叫执法够严!三鹿事件的主犯确实被抓,可是殊不见更多往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人逍遥法外啊!您那不过是枪打出头鸟罢了。
A在这个论述中就将对方混淆的,执法不严和执法不狠切分开来,来明晰了己方立场。这也是一种切割手段。
眨眼啊,梅宝瑞梅老师,「严」和「狠」,您还是在文字游戏啊?再次自创概念啊,接下去对方只能问你严和狠的定义和区别,然后再继续定义战是不是?
什么严和狠,不就是有腐败的问题么。。。腐败造成有人被抓被判有人被保的问题么,绕那么多干嘛?。。。「切割」就用来做这个效果的?。。。
真不知道外面还有多少套关于「切割」的自创理论。。。。
辩论赛还能不能好好讨论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