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真是一道蛮有代表性的问题……
在我看来它涉及到了当今辩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判断标准”和“主体划分”。
先说判断标准,辩论赛经常会出现:
A/B哪个更好;
A/B哪个更重要;
人们更应该做A/做B;
等等比较类辩题。
面对这种问题,辩手的第一直觉就应该是——我该怎么判断谁更好/更重要。
举个例子,我和姚明谁更高,大家都会立刻知道姚明更高。因为在我们常规的认知里,判断谁更高是存在一个统一的判断方式的,即“何者头顶到地面的垂距更长”,这就叫判断标准。
在这种判断标准统一且可以量化的情况下,我们简单的计算就能得出结果。
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好”、“更应该”、“更重要”一类的判断,往往没有统一标准,因此更多取决于我们主观的价值判断,投射到辩论中,就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
例如,陶罐/铁罐哪个更好
正方可以说,抗氧化能力强,可使用时间久的罐子更好,所以陶罐更好。
反方自然也可以说,更坚硬,抗摔打能力更强的罐子更好,所以铁罐更好。
此时,双方判断何者更好的标准不同,自然没有结果,双方需要先处理判断标准上的分歧。
也许上述双方经过探讨,可能认同其中某一方的判断方式,也可能得出新的,让双方认为更加公允的判断标准,例如“哪种罐子更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当判断标准统一时,才能更好的进入下一步交锋。
再进一步,当我们进入到某一判断标准进入讨论时,依然可能出现罔顾事实,得出错误结论的可能。
还拿上面的例子说,假设陶罐方也赞同“更坚硬就是更好”的判断标准,他们也可能说“但是陶罐更硬,所以陶罐更好。”
此时铁罐方就需要拿出事实对抗,“铁的平均密度是7.5,可陶的最高硬度才只有7,所以铁才是更坚硬的材质”。
像这样拿出事实论据,即可得证。当然,辩论赛里双方都要拿出事实,需要进一步交锋,但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不在此赘述。
总结一下,判断标准就是当出现一个无法直接量化的属性时,判断两个事物何者更具备该属性的方式。
而针对判断标准的反驳,可以是指出对方的判断标准不合理、不公允,也可以是对方在判断标准下的具体论证出现问题。
此时回到题主的问题,反驳也就自然形成:
“对方辩友认为政府选择了香烟,就证明利益比健康更加重要。可见对方判断A和B何者更重要的方式,就是当二者出现冲突时,我们要选择谁。”
“可各位试想,我们都说学习比娱乐更重要,可我们真的认为无时不刻不去学习是正确的生活方式么?我们都认为家庭比工作更重要,难道今天我父母让我倒个垃圾,我就得立刻旷工回家么?”
“可见,更重要,不代表我们会不顾情况,不分时间的无脑选择。同样,即使双方出现冲突时我们选择了其中一方,亦不见得被选择的就是更重要的事,因为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取舍,兼顾与平衡。”
“退一步讲,即使按照对方被选择就等于更重要的粗暴比较方式来判断,那我们的国家不是也有医疗保险的存在么?这是不是国家牺牲巨额本可获得的利益,意图保障更多公民的生命健康所执行的福利政策呢?按照对方辩友的思路,这不正是在健康和利益中选择了健康,从而论证了我方观点么?”
“可见,对方辩友提出的,冲突中被选择的一方就是更重要这样的判断标准,并不合理。且在对方的判断标准下,您方依然没有得证,因此期待您方认同我方,或提出更加公允的判断标准,并进行进一步论证。”
到这,题主的问题就算是回答完了。但是管杀,就也得管埋。对于这道辩题,我觉得也不该以这种社会纬度的讨论为主体。
这就到了我最早提到的第二个概念,“主体划分”。
什么叫主体,也就是双方进行讨论的对象是谁,例如“该不该要二胎”,讨论范围也应该是当代的中国人而不是隔壁要配种的小型犬。
那么面对这道题目,该怎么划分讨论主体。反方从社会纬度进行探讨,可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问题——对社会来说,商业卖卖,赚钱即是利益。可对这回来说,什么算健康?患病死亡率?还是身体机能完善,能从事劳动的人口比例?
我们医疗科技进步显著,延长了人的寿命,更多老人活着却慢性病缠身,是不是反而提升了患病人口的比例。那我们该得出什么结论?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社会越来越不健康?这明显不合理。
因此,我认为不该把社会这种不具备生命特征的概念纳入健康的讨论范围。对于健康有诉求的,该是一个个具体的人。
因此讨论个人在自己人生的选择中,该把健康还是利益摆在更重要的位置,探讨学习工作和身体保养出现矛盾的普遍情况,才更符合这道辩题的原意。
因此也可以这样表述:
“所以我方认为,只有对人来说,才谈得上健康与否,因此不应该将社会纬度纳入今天的讨论范围。该不该每天用大量咖啡提神学习,该不该牺牲大量睡眠换取工作的进步,这些在当代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困境,是我们更想关注的话题。”
“因此,我方今天的论述,是基于健康和利益,何者更可能带给人们幸福的人生,而在这样的判断标准下,我方认为,对人们来说,健康,无疑是更重要的一方。”
大抵如此,我也不强,酌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