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每个队伍都有不同的辩论风格,就会产生不同的二辩与三辩的定位。
而当题主问出这个问题时,我就应该更多的从辩论的发展和通常情况来思考这个问题。
因此可能和诸位立场不同,那就仅仅是视角问题罢了。
另:关注辩论问题的人真是好少。
======================================================================
谢邀,不过题主我在@中找不到你 ,哈哈~
其实要想去讨论二辩与三辩的区别,首先要谈及赛制。
从题主的话中可以看到:“二辩和三辩都是攻辩手”,所以估计是以攻辩赛制为核心来讲的。
不过题主也说“他们除了在赛制上的角色不同”,所以估计别的赛制也要涉及。
那么这就是一个较大的问题了。
所以我们要从辩论赛的赛制发展来看。
恩,说及历史其实我并没有考证过辩论的实际历史,所以以下说的仅从我知道的了解的及查资料看到的来说。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奥瑞冈赛制
(这个赛制我没打过,只看过极少量的视频)
我所了解到的最早的辩论赛赛制是1924年美国奥瑞冈州立大学,口语传播学教授史坦立·葛瑞,参照英美等国法庭中的辩论模式。这种赛制的核心是“交互质询”。也就是:
正一申论,反二质询正一,反一申论,正三质询反一,正二申论,反三质询正二……结辩
总之就是每人都会申论一次,每人都会质询一次。
设计逻辑也很简单,就像西方法庭辩论一样,就是申论质询拿一套,而且每个人的作用基本是相同的。
那么问题来了,学拖拉机技术哪家强?(╯‵□′)╯︵┻━┻……错了是,每个人的作用真的一样么?
大家思考一下,第一队伍中第一个申论的人和第二个第三个申论的人的内容风格会是一样的么?很明显第一个申论的人更重要的是展开己方观点,而第二第三个申论的人明显要在之前环节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反驳和填补漏洞,灵活性更强,攻击性也更强。
所以说在最初的赛制中所有的辩手在赛制设计上的功能作用是相同的,可是在运作中自然而然的(而且是必然的)产生了不同。而在这个阶段,我相信二辩三辩在实际功能上的区分并不大,如果非要说有的话我倒反而(这里使用反而是因为和
@王秋意的观点稍稍有点不同,不过我们两个是分别从两个角度上来思考这个问题的,所以结论不同也属正常。)会相信,二辩的攻击性更强,因为是第二个申论的人恰好可以针对第一个申论的人进行攻击;而第三个申论的人因为刚刚经历完第二个申论的人的攻击,所以需要的是对己方立场进行适当的完善防守,同时尽可能做到的是以攻为守。
由此可以看到一辨展开观点,二辩攻击,三辩弥补漏洞同时继续攻击,最后总结。这个规律不是由赛制决定出来的,而是在操作上必然会慢慢形成的。
注:奥瑞冈赛制有三人的有五人的,其实对于他们所谓的总结我也不太搞得懂,所以我上边按照最简单的模型来进行简单说明。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新加坡制好像是为了推广华语还是为了什么,在华语界辩论被早早的推上了电视节目。这一行为在华语圈有效的推广和宣传了“辩论赛”这项“娱乐活动”。而这最早“好像”是由新加坡牵头的,所以有人会将这类赛制中最早的赛制称为新加坡赛制(?并不确定)。
如果让你将辩论赛这个电视节目定位的话,你会把它定位成什么节目?我想肯定不是体育竞技……其实我个人认为更像是一种“选秀”(对参赛队伍而言)与“娱乐”(对于观众而言)节目。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辩论赛的胜负输赢一直就是有争议,所以至少不是单纯的竞技。
那么,对于一个娱乐选秀节目来讲,我们机会发现奥瑞冈赛制真的太无聊了,主要是观赏性太差。因为这话种赛制的所有操作都在一申一驳之间,而且两者紧密结合进行,所以极大的考验辩手的“逻辑”能力,至于语言能力与词语的华丽性(华丽的语言往往会影响到逻辑的严谨,但是说服性很强),还有双方的对抗性(相较自由辩而言),并不很强。
所以为了解决观赏性问题,华语辩论的推广者们修改了辩论赛的赛制,使其看起来更有趣和激烈些。大致的赛制如下:
- 正方一辩陈词 3分钟
- 反方一辩陈词 3分钟
- 正方二辩陈词 3分钟
- 反方二辩陈词 3分钟
- 正方三辩陈词 3分钟
- 反方三辩陈词 3分钟
- 自由辩论 双方各4分钟
- 反方四辩总结陈词 4分钟
- 正方四辩总结陈词 4分钟
(参考维基百科新加坡制)
这个修改的逻辑很简单,既然想让辩论更激烈些,不如就让所有的质询更紧凑一些,而和陈词阶段相对分离又可以有效的让辩手展现“演讲技巧”(使用华丽的辞藻,引经据典而不必过分拘泥于事实和考据,排比类比俏皮话,呼吁呐喊吹牛逼)。这基本就是辩论娱乐化的一步。从这一步开始辩论更有趣了,但是更不严谨了。
恩…………有点跑题了。
话说回来,我们可以发现直到这一步,真正被分离出来的功能只有四辩的结辩,而其他过程照旧是那样的相同,基本就是把质询换到了自由辩再无其他了。“在最初的赛制中所有的辩手在赛制设计上的功能作用是相同的”这句话依然基本成立。
但是我相信变化依旧在慢慢产生,使人们发现其实二辩三辩的作用和一辨并不相同(二三辩之间的区别还没有被发现)。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产生了两个不同的之后辩论赛制的分支,驳辩赛制和攻辩赛制。
驳辩赛制与攻辩赛制
继续上文所说,我相信一定是在某个时间点人们发现了二三辩作用和一辨本质上并不相同,尤其是在新加坡赛之后会显得尤为明显。所以很快的发展出了两个赛制:驳辩赛制和攻辩赛制。
先从驳辩赛制说起:
驳辩赛制本身和新加坡赛制其实基本一样,只是简单的把二三辩的陈词改名为了驳论(或反驳陈词,驳论陈词等),名字简单的改变其实意味的是思想上和看法观点上的转变,既二三辩的核心在驳。
无独有偶的攻辩赛制
几乎是同一时期也发展出了攻辩赛制,这个赛制和新加坡赛制的区别是,将质询(攻辩)回归于二三辩:
正方一辩发言 3分
反方一辩发言 3分
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2分
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2分
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2分
反方三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2分
任意辩手进行攻辩小结 1分30秒
任意辩手进行攻辩小结 1分30秒
自由辩论(正方先开始) 8分钟(双方各4分钟)
反方四辩总结陈词 3分钟
正方四辩总结陈词 3分钟
既然二三辩的核心任务在于反驳,那不如反驳的直接一点,直接了当的攻击也许看起来更激烈有趣呢。
一言以蔽之,二三辩的作用真正的被抽离出来了。自此形成了,一辩立论,二三辩进攻,四辩控场和总结的基本辩论范式。
这种赛制下各种战术层出不穷,其中
@王秋意提到的战术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欲擒先纵,诱敌深入,给对手留一条路(一条通往陷阱的路或是无意义挣扎的路),然后搞掉对手。我带辩论的时候也常和辩手说,不要给对手打死,不然你就是在逼对手去全面的破解你的前提定义和逻辑,给对手留条路,留条自投罗网的死路,才能在最终真正的歼灭对手。
所以在这个阶段二三辩主要的不同,更多体现在战术上。
但是,事情并不简简单单是这样的。
我相信大家既然是玩辩论的,肯定大多数人都看过01年武大参加的国际大专辩论赛,袁丁二辩,余磊三辩。请大家有空会去看看那些辩论赛,余磊原本是个攻击性很强的人,但是在驳辩的时候往往处理的要比袁丁更中庸保守,而且会时不时的补坑(不同于袁丁的拆解对手定义和下定义)。
而攻辩赛制也往往出现这个问题,劣势的一方更为明显,就是三辩的质询就开始收缩战场了。如果说二辩是突袭,那么三辩就是阵地战。
而辩论赛本身也开始慢慢的开始转向逻辑性更强了,不再是喊喊口号,扣扣帽子,义正言辞就能赢得比赛的了。黄大叔的结辩救不了架构上的漏洞,武大的义正言辞和诡辩也没能战胜胡大叔的逻辑拆解。
新辩论赛制
在之后的年代中10年左右开始,辩论赛赛制开始发生了丰富的变化。引入了无数的机制驳论,对辩,盘问,质询,举证等等……这些新机制虽然在往往的赛制中都有影子,但是却意味着辩论分工的进一步细化。
我按照机制最丰富的世辩三赛制来说:
1.立论:正一开篇陈词 4分钟
2.质询:反四质询正一 1分30秒3.立论:反一开篇陈词 4分钟
4.质询:正四质询反一 1分30秒
5.正二驳论 2分30秒
6.反二驳论 2分30秒
7.正反二辩对辩 各1分30秒
8.质询:正三盘问 2分30秒
9.质询:反三盘问 2分30秒10.正三质询小结 1分30秒
11.反三质询小结 1分30秒
12.自由辩论 各4分钟
13.反四结辩 4分钟
14.正四结辩 4分钟
这个赛制有很多的变种,但是我们需要看的只是一个大方向。可以看到二辩更偏向进攻,驳辩、对辩,就是“干!”。三辩更综合一点,而且准备性很强,进可攻退可守。
综上我来说下我对于各个辩位和环节的基本认识吧:
一辨立论陈述论点,标准,定义,概念等重点是高效的表达观点传播信息
二辩攻击,拆解对方论点,前提,标准
三辩攻防操作,为自由辩的整体展开做好铺垫
自由辩整体展开,互相角逐
四辩总结
恩 该下班了 就说这么多吧
最后说一句……
每个人,每个队伍对于辩论的操作方式都是不同的。虽然很多时候有个基本范式,但是并不是说依照这个范式才是对的。就像围棋“金角银边草肚皮”,但是并不妨碍某些高手,第一手下天元。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