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相信,绝大多数的辩论小白都是从一辩开始自己的辩论之路的。
本以为一辩是个任务轻、难度低、可以好好观摩学习学长姐们飒爽英姿的顶级VIP观赛区,结果却发现,大部分赛制中,一辩都要承担一个魔鬼环节:被质询。
被质询方要遭到对手盘问,不能反问,而且对方有权随时打断。在小白眼里,这简直就是个单方面屠宰环节。
加上不少情况下,首轮质询者多由对方四辩担任,常是对方队伍里的大腿。而大腿们担心自己的一辩会受委屈,所以在进攻对方的一辩时通常都下死手,拼命刷伤害。堪称辩论赛内卷的重灾区。
短则1分半、长也不过2、3分钟的首质过后,小白们委屈的发现,昨晚温柔的学姐亲自帮自己逐字改好的最新一辩稿,已经被对面的禽兽蹂躏得千疮百孔了。
其实,接盘并不真的是一个纯粹的挨打环节。好的答盘手可以无限风筝质询手,逮到机会还能就地反打,简直堪称质询接盘侠——虽然要领悟这种境界不是易事,但少挖甚至不挖坑却并不困难。一时间做不了接盘侠,至少可以先不做背锅侠。
2
以下内容请付费观看。
算了,让你白嫖吧
一. 小白接盘的心态调整
作为一个小白专用的攻略帖,就要从小白的自身实力出发,帮助小白重新建立对自己的正确定位:被爆是很正常的。
可能许多小白想象中的接盘都是诸葛亮舌战群儒式的,来犯者被一一怼得哑口无言,所有问题守得滴水不漏,最后质询者气得跌落马下,久久说不出一个字……
我只能说,这位小白志向远大,甚好,但是气死质询手的宏图壮志,我们等研二、博三欺负对方的新人质询手时再从长计议可好?现阶段,我可以很责任的讲,小白做不到守住所有的问题,努力也做不到。
一来,答盘不只要求你答辩的技巧过硬,其实更考验的是反驳能力,而且只会比对二三辩的要求更高。做二三辩你不会反驳的地方可以不讲,但接盘你不会回的问题对方会照问(而且还会盯着问);
也更吃速度。你打二三辩好歹有缓冲时间,答辩可是对方前脚刚问你后脚就要答,而作为一个交互环节,又很吃辩论经验,小白大概率是要吃亏的;
更扎心地说一句,你打二三辩时给足时间用陈词都磕磕绊绊不清楚的点,凭什么觉得在对方最多施舍你十秒回答的紧张氛围内忽然能说圆?
这都能做到,你真的还会被安排去做一辩吗?
当然,我说这些并不是为了侮辱大家,恰恰相反,我是希望小白们能放宽心,你不仅一定会犯错,而且犯错是很正常的。
被对方打出了暴击、刷出了波掌声不等于你在挖坑。
毕竟,很多问题根本不是你能避免的!
比如,有的时候问题出在你们立论先天不足,核心观点论据缺失,对方来问“有论据吗”,我去答辩我也只能说没有,而且就是要丢分。这是讨论和准备的问题,和你一个讨论时人微言轻的小白关系不大。
又比如,你们的立论被对手克制,你依然恪尽职守地按照战前计划守在原阵线。但相信我,你的三四辩学长姐但凡靠谱,此时已经在考虑要怎么卖你了。——这都不是意识问题,哪怕新人小白意识到原作战计划好像约莫似乎可能赢不了了,他也是不会有这个勇气和话语权去临场变阵的。
可是我可以这么说:任何级别的辩手,只要没有临场变阵权,就一定有被爆的风险。但在通常的队伍建设中,变阵权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给到每一个人。说白了,你顶着最少的阅历、吃着最少的资源、扛着最大的火力,常规性左支右绌,间歇性落地成盒,才是对你的正常期待。
之所以花这么多篇幅做这一步心理建设,不是因为我喜欢灌鸡汤,而是因为我认为,小白们答辩时最严重的动作变形,皆是因为怕出错漏所致。
因为怕背锅,所以才做出了锅。
悦纳自己一定会有答不好、答错甚至可能会答不上来的前提,是你能答好质询的第一步。
3
二. 答好必答题
那是不是说,小白们就可以放飞自我了呢?并不是,小白依然应该在能力范围内答好必答题,并尽量争取答好超纲题。
什么叫必答题?
一切针对你们立论稿发散的纯粹确认性问题,都是必答题。这种题弄错,出门左转跪搓衣板去。
当然,我知道许多一辩稿可能都并不出自小白之手,又或者稿子是你写的,可是被学长姐们改完后你一个字都不认识了。
但作为一辩稿名义上的作者和实际呈现者,若对方出现任何关于稿件内容的疑惑或误解,你一问三不知,都是你的失职。
而围绕立论稿的质询,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三类问题:
- “你方说了啥”(内容)
- “你说的是啥意思”(诠释)
- “你方还打算干嘛?”(意图)
“你方说了啥”是最简单的问题。比如“您方对XXX的定义是什么?”“您方的第一个论点是什么?”说不出的直接打死,甚至连还要看稿子的都不过关。不要求你全文背诵并家长签字,你就连关键概念都不记了吗?
如果对方问题的问法是更封闭的句式,如:
“您方对A的定义是XX,对吧?”
“您方第一个论点是XX对吧”
你的回答就应该更正面且简练。
虽然理论上,你应该要判断对方有没有扭曲你的点,并且在对方确实扭曲时做澄清,但是小白切忌被迫害妄想症。我甚至可以说,80%的情况下,对方做观点和概念确认时,你的回答都应该是“是”、“没问题”。
而不是去纠结:“对方辩友,我方说的是‘对社会发展有好处’,不是‘有利于社会进步’哦!”
不要咬文嚼字,更不要煞有介事地装逼或自作主张地做展开,因为对方确认你观点的时候,通常只是为后续进攻走个流程,意思意思就得了,类似打招呼问你“哟,吃了哈”,并不是真的好奇你昨晚吃的牛排几分熟。
此处不要抢戏,你只需要扮演好一个捧哏,高冷、配合,是你体面自己的方式。
相信我,对小白而言,答辩时永远的大方针都是“少即是多”。别的大道理我都不多讲了,只从小白们最在乎的“我可以拖对方的时间”这一个角度来说,我也可以负责地告诉你,你回答越简短,需要回答的问题反而越少。
不信你可以去找质询视频看看:质询手消耗时间最多的,是在提问的时候,尤其是开启一个新话题的首个提问,主谓宾完整,有时还要又念数据又加铺垫,十多二十秒一下就过去了。
而你越是简短、明确的回答问题,就会越快的close掉这个问题,相对应的,对方则需要重新花较多时间开启新的话题。
就像你追女神时,女神越是惜墨如金,你说半天,她只来句“嗯”,这个话题才越容易聊死。你在做答盘手时,也请不要做个话唠。
因为你越是负隅顽抗、没话找话,越会给对方较多的追问机会,而且都是“证据呢?”“凭什么?”“谁说的?”这种三两个字就可以打出的高效追击combo。你的水时间大法,反会把自己暴露在多说多错的枪口之下。
4
“你说的是啥意思”则稍微多一点难度,因为开始涉及到对立论的理解和消化。比如你的立论稿原话可能是:“所谓入世的艺术工作者就是在意世俗世界眼光和看法的人”。
但对方会问:
“什么叫在意世俗世界的眼光和看法?”
或者“那按您方的标准,鲁迅算入世还是出世?”
不论是哪种问法,其实都和例子高度相关——因为你在做词条诠释时,也一般要用例子来做辅助
所以,即使以小白的标准,“理解了自己的立论”,也至少要有判断例子符不符合自己开出的定义的能力。
而小白们常见的毛病是,立论稿里写了什么例子,终其一生他们就只会和只敢聊这个例子。因此会发生下面这种场景:
问:什么叫在意世俗的眼光和看法?
答:就是比如像白居易嘛,他就很在乎老妇人们的看法……
问:那按您方标准,鲁迅算不算入世?
答:不是鲁迅,我方说的是白居易,他会为了老妇人反复修改……
如果我是评委,10分的答辩,答辩方直接扣1分以上。短短两个来回,就既违反了规则(答非所问),也暴露出答盘手根本没有理解自己立论的能力。不扣你的分扣谁的。
因此,小白们在拿到学长姐改好的热腾腾的立论后,务必要做“这个例子算不算”的判定练习。连找规律填数字都起码要给3、5个线索,你不确认个三五个例子,哪来的自信自己真正摸清了学长姐们自己也搞不太懂的真正意图?
而且,如果你问到的所有例子,都刚好是“算”,我也非常建议你和他们确认一下,“那能不能举两三个不算的例子。”反之亦然。
这可以成为你双向的锚点,有更大概率更快更好地助你判断例子的分类。
最后,在围绕案例判定的攻防中,唯一可原谅的情况是你因信息不足而无法立即判断。比如,你不知道鲁迅的生平、性格和经历。
那么此时正确的做法,是礼貌、谦虚、略带羞愧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并请对方赐教,而不是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拖延对方时间的机会终于来了!”
虽然你参加的不是《最强大脑》,但无知——尤其是某些还算基本的常识性问题上的无知,是没什么好骄傲的,严重时,是削弱你方可信度的。
而一旦对手好心好意地给你补充了资讯:“鲁迅还是很在乎别人的批评和指责的”。很好,此时你有0.1秒的时间立刻说出“算!”再敢呜咽犹豫半秒,一律当你们定义在放屁处理。
5
前两类问题,都是对你已发言的内容进行的盘查。“你方还打算干嘛”,则是在试探你方可能隐而未发的部分。
典型的提问是:
“禁枪之后美国社会会更安全,您方打算举证这一点嘛?”(感觉你有这个意图,所以等下要补论证吗?)
“您方是只打算用一份论文来捍卫您的定义吗?”
按道理来说,这种问题不应难答,毕竟你们有没有更多论据、等下还能不能做补强,你没有理由不知道。
但很多小白的心路历程是:“日,论证被对方嫌弃了!我要是承认就一份资料是不是很丢脸啊。”
于是有装傻的“什么是举证啊”,有反咬的“那您方打算举证吗?”,甚至打肿脸充胖子的“我方待会儿会再补充”——就是很少有诚实的。
且不说很多时候质询方只是在诈你——只有一份论据,甚至只有推论没有论据,并不代表论证强度就是不足的;哪怕真的就是不够,那又怎样?你顾左右而言他的间隙里,学长姐就给你多变出两份数据啦?
这种问题就像问你姓什名谁一样根本没有好腾挪的地方,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此时正解是清晰、镇定、明确地表态,“没错,是我方推论的”/“我方还有论据,可以补充。”
论证不足时,宁可去和对方攻防为何你们只能举证到这个程度/现有的举证为什么已经足够/准备不周,请对方见谅,都好过死鸭子嘴硬,最后被人揭穿。
6
三. 争取超纲题
最后,我们来讲讲对小白而言的“超纲题”。
在我看来,超纲题有这么几类:
“如果我方成功证明死刑会有误判,您方同不同意就可以废除?”
“确认一个态度:买房是结婚幸福的必要条件吗?”
“如果禁枪有效果,为什么澳大利亚禁枪后死亡人数不降反增。”
……
第一个问题“超纲”,是因为已经在考较两套立论的终局比较,俗称损益比;
第二个问题“超纲”,是因为已经在要求你表态己方的利益上限,俗称大局观;
第三个问题“超纲”,是因为已经是对方预先准备好的有利案例,要求你来做辩护解读,俗称劣势战场。
我说“超纲”的意思,不是说回答这些问题绝对难度高。而是说,不可控因素比较多。前面提到的“必答题”都围绕着己方立论的一亩三分地,防线短、准备周期长,你不会,说不过去。
但这些问题,则完全取决于事先对对方的预判准确度,猜到了、讨论到了,那就是开卷考试;没猜到、没聊过,那就是九死一生。
而且类似于双方损益位阶的问题,往往瞬息万变,是要根据局势走的。可你毕竟不是队伍拍板的人,答辩时局面又不明朗,所以你表的态,三四辩该修正还是要修正。
那么,小白们在这类问题上,能做哪些挣扎呢?
老生常谈的话是:多打模辩,多看看己方立论和不同立论碰撞起来后,自己学长姐们所做的战略选择。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我不多啰嗦。我只给一个建议:万一事先完全没讨论过的情况被问到了,我该怎么办?
我的建议很简单:Follow your heart。
真的,不是在开玩笑。
“买房是结婚幸福的必要条件吗?”
“如果废除死刑后犯罪率会上升,还要不要废?”
只要事先没有商量过,你就只需要如实交代你此时此刻内心的真实想法,毕竟讨论辩题时你潜移默化自会受立场洗礼,此时被突击检查了,提交这份平时成绩就好。——真的说了什么伤害立场的话,无非是平时的吸收还不到位。
而从胜负的角度,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当前版本下,不论你的回答对不对,对整体局势的影响都比较有限。
我已经说过无数遍了,必要时,学长姐们会卖你的,不需要老有负罪感,觉得自己会坑到他们。
你又不是薛定谔,不要老是“不一定”,“不好说”,“看情况”,整个人拧巴成量子纠缠似的。更不要老赖一样“您方先论证了再说”——人家就是怕论证了你不认账,才要来先和你说好。
玩狼人杀都知道,不穿衣服的狼人不是好村民;同样的道理,不表态的工具人不是好一辩。
更重要的是,从你自己的角度,开始学会独立下判断,是你成长变强的第一步。
如果每一个表态类问题,只要事先没商量好,你就不敢越雷池一步,一律打太极,那么相信我,大四的你,会成为一代太极宗师和顶级辩论混子,但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辩手。
劣势论域的解释类问题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禁枪有效果,为什么澳大利亚禁枪后死亡人数不降反增?”“如果自由意志不存在,为什么还可以有法律和道德?”
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动用你生平所学的全部反驳技巧去解答,而不是逃避;如果你真的解释不出来,我的建议是,摸摸你的后脑勺,憨厚地笑一下:
“好问题,我暂时确实没有想到。我方待会儿想到了,再给您答复。”
有些小白会说,这个我会,我经常说“等下给你论证”。请注意,摸后脑勺承认自己暂时不会这个细节是重要的,而不是故意装成讳莫如深、懒得和你解释的样子。
平心而论:人家打出了漏洞,应不应该得分?应该。比赛至不至于因为你一个一辩反应不过来就直接判负?不至于。所以接盘手勇于承认、质询手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才叫“其争也君子”,才能把时间花在真正有价值的讨论上。继续纠结在这个明显你不会的问题上,就无非是双方各逞口舌之争耳。
而从结果上来讲,不管你承不承认你不会回,问题只要重要,你的队友后面该补坑还是要补。区别只是,你演技好、敷衍得不错,会让他们困扰:“挖槽,刚敷衍得好像还行,我要是再提这茬会不会暴露?”
身为小白,你的长处也许未必是解决问题。但至少,不要阻碍聚焦问题。而暴露问题,本来就是聚焦的一部分。
毕竟,质询手和接盘手,根本上讲,就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不要总以给对方使绊子为己任。
在质询轮次能确认好双方要讨论什么、接下来要补充什么,对双方来讲,是双赢的。
而我相信,诚实又勇敢的你,终有一天,会成为最开始幻想时,威风凛凛的样子。
END
关注微信公众号【罗生不开门】或直接扫码关注,下篇文章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