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一场辩论的输赢究竟该如何评定?

来源:www.hylnbx.cn   时间:2023-03-21 19:01   点击:106  编辑:admin   手机版

辩论赛当然由裁判判定,但是生活中发生的大多数辩论没有裁判。个人观察,如果你的对手有如下表现,基本上可以说ta要输或者输了:

  • 人身攻击

一般辩论早期,双方都会尝试用事实和逻辑说服对方。但是,当一方跳出辩论话题本身,转而去攻击对手的人的时候,基本上就是ta认识到了事实和逻辑己方不占优势,这一般是辩论要输了恼羞成怒的表现。

人身攻击首先包括骂人,但是也包括给对方的辩论定性,比如「一派胡言」「扯淡」等等,还包括给人贴标签,比如互联网上常见的「公知」「五毛」等标签,一旦进入贴标签的阶段,理性的辩论基本上就不可能了。

  • 死不认错

真正理性求真的辩论,大体应该是理智求真,求同存异,尝试达成共识的。但是据我观察,大多数人辩论,好像主要是为了赢,而不是与对方达成一致,所以辩论的架势是“我100%对,你100%错”,丝毫不肯修正自己的观点,更别说改变自己的观点了。在对方用事实和逻辑证明了ta的观点部分或者总体错误的时候,ta会选择东拉西扯避开自己错误的地方,或者诡辩,总之死也不认错。


如果碰上这种事情,这时候可以选择结束辩论,毕竟现实生活中输了的人是不会承认自己输了的。


这里倒是有篇文章总结得更全面:如何躲开“中国式辩论”

中国人之间几乎没有辩论,只有争论。这是因为“中国式辩论”忽略了辩论的两个最基本要素:事实和逻辑,而专注于姿态与声势。中国式辩论的目的和结果不是“改变对方的观点”而是“否定对方的为人”。
中国式辩论不仅仅发生在市井小民身上,照样出现在名人(比如方舟子与崔永元关于转基因的辩论)、圣人(比如孔子与学生的辩论)、政府发言人身上。我们甚至把他们在辩论中使用的“阴招”当成典范来崇拜。但这样的辩论无一不是以“伤害感情”为结局。
为了消除中国式辩论给我们自己以及他人造成的伤害,我总结了中国式辩论中的常见“恶习”,供大家包括我自己进行反思与对照。
先要明确论点——
在开始辩论前,先要和对方在论点的定义、范围上达成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要开始辩论。
不离开论点——
包括不要扩大论点和增加新的概念。如果不断扩大论点,那么辩论就不可能得出任何结论。
保持合适的音量和语速——
辩论是“比理”而非“比力”,所以不要指望在音量和气势上压倒对方。如果你音量越高、语速越快,对方会感觉到你“理”亏了,只好用“力”来弥补。
不使用感叹号——
在网络聊天辩论时,要尽量不用感叹号。因为它表达的是强烈的情绪。它与提高说话的音量一样,只能给对方以恶性的情绪刺激而让辩论变成争吵。
面带微笑——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你的面部表情直接影响对方的情绪,最后又反过来影响你的情绪。
仔细倾听——
不打断对方说话。如果对方实在太啰嗦,可以善意提醒,比如说:“我已经懂了,你不必重复了”、“能尽量简洁一些吗?”、“能回到我提出的论点吗?”
不指责对方的人品——
比如说:“你做过的坏事还少吗?”、“你就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
不指责对方的能力——
比如说:“你就是脑残。”此言一出,辩论就已经变成争吵了。
不指责对方的身份——
比如说:“你一个文科大专生有什么资格和我这个理科博士谈科学?”
不指责对方的动机——
比如说:“你说转基因对人无害,一定是在为利益集团说话。”
不给对方下永久性的抽象的负面结论——
比如说:“你把别人的观点绝对化放大化,是比较典型的非黑即白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凡具备这样逻辑的人通常缺乏社会经验,遇事容易走极端”、“你这是鼠目寸光。”这些都离题太远了,并且对方不可能接受。
不要试图用他人或未来推测来支持你——
比如说:“他们都认为我是对的”、“他也认为你错了”、“让大家来评理吧”、“历史会证明你错了”。这些都无助于辩论,因为对方是肯定不能接受的。
语言要简洁——
尽量不要在时间上占据优势而迫使对方没有说话的机会。一次发言最好只讲一件事,不要超过一分钟。让对方有时间消化、理解和反驳。
敢于肯定对方的内容——
比如说:“你提出的三点中,我同意其中的第一点。但不同意第二点和第三点”、“这次你提出了有意义的事实”。
敢于认错——
如果辩论中发现自己提出的事实或者逻辑出现了错漏,要敢于承认而不要抵赖,更不能指责对方也有错。比如可以说:“我刚才提出的事实不全面,根据你提供的补充内容,我现在要修改一下结论。”而不能说:“你难道就没有错?”
避免使用嘲笑、反问的语句——
比如说:“你的观点真可笑”、“你不觉得自己太无知吗?”、“难道你就没有一点常识?”、“难道你认为自己是上帝?”
只关注对方提出的事实与逻辑而忽略对方刺激性的话语——
如果对方的话中有许多情绪、或者对你的诬蔑、伤害,那么,你要么停止辩论,要么只针对其中的事实与逻辑部分进行辩论。千万不要被对方激怒或者以牙还牙。
尽量不用比喻——
因为比喻改变了环境与条件。一旦使用比喻,论点就会漂移到比喻中提出的内容。例如“中国不可能搞民主,就如同狗不可能爬树”、“官员没有一个好的,因为天下乌鸦一般黑”。
尽量不用攻击性或使对方激动的语言——
我发现我们在辩论中常常用“攻击性”的话语,例如“你根本就是胡说”、“你的话毫无道理”等。这容易激发对方自我保护机制,从而令对方奋起反击。如果把这些话改成“我的观点是”“我理解你的观点,但是”等表达方式就会让辩论缓和很多。只有心平气和、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辩论才能产生客观有效的结果。
姿态决定成败——
其实,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首先要使对方接受你的姿态。你的姿态放得越低,对方越能接受你的话。否则,你即使全是理,对方还是会拒绝你说的一切。对中国人而言,“情”在先,“理”在后。有了“情”才有“理”。
及时终止辩论——
在下列4种情况下你应该立即终止辩论:第一,对方逻辑混乱,或者过于激动。第二,对方的观点是基于个人利益,比如教育部官员反对撤销教育部。第三,对方纯粹是为面子而战,比如领导在下级面前、家长在孩子面前。第四,对方的能力、知识面都不足以给你们的辩论带来价值。终止辩论最好的办法是用幽默来岔开话题以恢复轻松和谐的气氛。如果对方是对你的前程有重大利益影响的人,你甚至可以用“善意的谎言”来“表示理解”。
最后的检验——
如果辩论结束时,双方还能保持心平气和;重要生理指标如血压、心率、呼吸没有波动;内心没有愤怒、憎恨、厌恶、悲伤、失望等负面情绪,那说明这个辩论是有益的,至少是无害的。
你能做到吗?我承认我现在还做不到。但这将是我今年的目标。当然,也许我会发现,如果做到上面各点,90%的辩论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