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后母戊鼎和司母戊鼎帝后戊?

来源:www.hylnbx.cn   时间:2023-06-12 06:54   点击:201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后母戊鼎和司母戊鼎帝后戊?

都是商朝时期的铸造,青铜器在我国商朝时期得到了完善 发展到了巅峰。司母戊鼎就是一个祭祀用的大鼎。

二、司母戊鼎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

司母戊鼎属于文物类型的史料。

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铸造这样大型的青铜器,首先要分别铸出部件,然后再合铸成为一个整体,工艺十分复杂。铸造时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此外,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

三、后母戊鼎作品解析?

后母戊方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青铜之王”、“镇国之宝”美誉,为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分析司母戊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

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五、后母戊鼎铭文?

后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司母戊鼎,为我国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方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入选《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可见其在我国古代文物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是该鼎的精致铸造技术,代表了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历史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其名来自鼎内书有铭文“后母戊”三字,“母戊”为商朝第23任君王武丁的妻妾妇妌(jǐng)的庙号,所以主流观点认为该鼎为商朝第24任君王祖庚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后母戊鼎花纹

这里有个冷知识,就是武丁的妻妾共有六十余个,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妇好和妇妌。妇好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军事家,她带兵开疆拓土,为武丁盛世的开启立下汗马功劳,而妇妌则擅长农耕,掌握着至高无上的农耕祭祀权。

由于对甲骨文释义的不完备性,关于是“后母戊鼎”还是“司母戊鼎”的争论一直在持续中。1949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将铭文解释为“司母戊”,“司”意为“祭祀”之意。1962年,台湾大学教授,甲骨文学家金祥恒发表《释“后”》一文,将铭文解释为“后母戊”,商代字体较为自由,还没有严格的固定格式,正写反写皆可,但此次释义没有引起较多关注。1977年,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也提出“后母戊”的解释,引起较大关注。

“后母戊”更加符合该青铜器的使命定位。其被铸造出来是为了祭祀商王之母,而“后”字,有皇天后土之意,可以表达出真正的祭祀之意。

六、后母戊鼎和司母戊鼎的区别?

没有区别,一样。司母戊鼎现在改名叫后母戊鼎。

司是后的反写,后不是王后,而是王的意思,表示伟大。后母戊是王的母亲或伟大母亲的意思。这个鼎是妇井儿子献给她的。妇井儿子是商王,妇井是武丁后娶的老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