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关于辩论的名言
1·何为道德?
道者性也,乃天地万物,一切生命之先天之本,原始之性。其无形无象,含而不露,空虚无迹,却无所不在、无所不有、无所不为,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却从不自彰、自恃。
道的这些特征,反应在人的行为上叫做德。
2·人的欲望有两种:
一种叫外欲,一种叫内欲。
外欲之人,贪于世事,外求华饰欲乐,贪名求利,对名利取之无度,整日奔波于名利之中,以致心中不静,而生烦恼,身心皆疲。
内欲者贪于进修,穷寻真理,自以为无所不知,总是找人争执、辩论,不虚心,不请教,以致烦恼而生。
凡此两种有贪欲之人,必身心逐于外物,忧苦藏于自心,迷失本性,损伤自己的精气神,以致苦不堪言。
3·如何能做到去欲还本,合于道德呢?
首先对万事万物不可过于执著,执著之者难明道德,执著之人,必生妄心,妄心一起,妄欲即生,贪心妄想随即而至,当他的贪欲得不到满足之时,必会心生烦恼。所以,人应该忘却执著之心,万事不可强求,妄求,不为外物所扰,顺应自然而为。保持一颗平常心、清净心,如此即可与道合真,与德合本。
4·衣食本为保命、养命,若有人为求衣食,终日奔波拼命,以致衣食得来,而病疾却至,乃至早亡,却又何苦呢?
5·行善之人善源于自然,欲求回报的善非真善。
6·福祸互化:福祸之事相互倚伏,福可转祸,祸可转福。得福得祸,皆因每个人自己的行为所致,正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积善可得福,积恶可得祸,因果之理循环往复,相互转化,并无定律。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水柔之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无有入于无间。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之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治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8·天下之祸莫甚于私欲,天下之患莫大于相争,衣食起居,人之性也,然过之则为欲也,庶民争利,大夫争权,诸侯争地,皆私欲所致,天下焉能不乱。
9·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君命不可违,天命更不可违,兵者杀人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不可以胜为快,战争一起,尸横遍野,民不聊生,应以悲泣之心处之。
人生于天地之间,生老病死本应顺其自然,不可以倒行逆施,战争无端夺去他人生命,悖逆大道。
10·人为什么会死呢?
天地造化万物众生,虽生生不息,循环不止,其不外乎一阴一阳之道,人得阳而生,阳尽而死,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此乃天地自然之道,无人能逆。
11·为何有的人死得早,有的人死得晚呢?
人其生虽同,其死则异,其异有三:
顺于自然,和合阴阳,心清无欲,尽享天年,寿终正寝者,十中有三;
不识阴阳,先天不足,病魔缠身,本可长寿而中途短命而死者,十中有三;
因贪欲过重,追逐名利,贪享过度,耗尽阳气,中途夭折者,十中有三。
12·人生于天地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也。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13·治世者,应涤除妄欲,消除妄为,积蓄精力,上下合一,贵贱不分,民心自服,不生争端,天下安泰,君民同心,遵道贵德,这样则无所不治,无所不化。以此为治,则江山永固,千秋万代。
14·道者,天地之祖,万物之宗也。其形也虚,其象也无,其性也自然。天地因之而生,日月因之而行,人物因之而成,不以人之好恶而改之,它是天地万物一切变化中永恒不变的。
德者,道者用也,二者一也。人合于道者则德,物合于道者则序,反之则为悖为逆,人德物序则天下正,人悖物逆则天下乱,和谐是道德学说的基本法则之一。
自然和谐,星辰顺序,天清地宁,风调雨顺,万物繁荣;
人类和谐,天下太平,社会稳固,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国政和谐,上下同心,百官尽职,百工尽技,百姓乐业;
家庭和谐,六亲和睦,夫妇和顺,家道昌盛,乐享天伦;
人身和谐,阴阳平衡,百脉畅通,身康体健,心旷神怡,颐养天年。
15·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6·道是隐形的,德是显现的,德不能离道,道更不能离德,无德不能现道。道为体,德为用,即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7·道德学说的十大特性: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
18·道有三宝,若能执道之三宝,大道不难修矣。道之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慈性自然,以仁慈之心善待天下万事万物,以己之慈,感化万物,万物受感,自亦归慈。若天下人皆慈,百姓自安,国家自治,慈焉能不勇。
俭性清静,清清静静,无妄为之行,顺天应人,合于自然,利益万物,物物受益,俭安能不广。
不敢为天下先,谦卑处下,无智无欲,与物无争,不炫己长,置身于后,不为人先,此为水性,此性虽不为器用,而无器能与之争,此不争之器,无器能比。
人之行事,守此三性(慈性、俭性、不敢为天下先),执此三宝,事无不成,道无不就;若舍此三宝,贪心必生,争强好胜,争权夺利,争先恐后,仁慈皆无,如此相争,与道远矣,身虽不死,神实已亡。
二、关于辩论的名言名句小学生
1、辩论略相当 宋 陆游 《目昏颇废观书以诗记其始时年七十九矣》
2、辩论轻三耳 宋 胡寅 《和洪秀才八首》
3、辩论俱澜翻 宋 楼钥 《沿檄柯山归别张特秀》
4、辩论过终贾 宋 梅尧臣 《李审言相招与刁景纯周仲章裴如晦冯当世沈文》
5、辩论黼座侧 宋 王撝 《游佑七年丁未十一月朔蔡久轩自江东提刑归抵》
6、辩论不比仲连黠 宋 文同 《奉送少讷还青神》
三、关于辩论的名言 简短
辩论不可以说谎是一个假言。
因为在现实中,辩论中说谎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句名言主要是用来强调辩论中言论应该以真实为基础,而不是为了胜利而说谎。但实际上,在一些辩论场合中,为了赢得胜利,一些人可能会采用说谎的手段。因此,这个名言并不是绝对正确的。
内容延伸:辩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活动,重要的在于通过辩论双方的思辨竞争,寻求真理。
辩论需要双方都具备知识储备和论辩技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展开。
而辩论中真诚和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以真实的事实和证据为基础,提出合理的观点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因此在辩论中,要注意秉持真实和诚信,而不是以赢得为目的而说谎。
四、庄子关于辩论的名言
庄子与惠施的三次经典辩论是:①鱼乐之辩;②大而无用之辩;③人故无情之辨;④是非之辨。
鱼乐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五、苏格拉底关于辩论的名言
苏格拉底是《申辩论》的作者
六、关于辩论的名言名句简短一点
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更要奋斗。
——孙中山
七、关于辩论的名言俗语
1、类似“你来我往”的谚语如下:
来而不往非礼也。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路直有人走,人直有人交。
2、我国民间谚语很有哲理性,因为它来自人民,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容易被群众接受。
八、荀子关于辩论的名言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出现及各学派间争芳斗艳的局面。虽然那段历史叫百家争鸣,但实际学派数量远超百家,有人说是189家,这个数字还有待考证。
说到百家争鸣就不得说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国富兵强,招贤纳士,经济发展迅速,在科技和医学上也有很大进步,在文化上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在这个时期,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这个时期比较出名的派系有,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墨家:墨翟。法家:韩非。兵家:孙武。阴阳家:邹衍。纵横家:苏勤。杂家:吕不韦。农家:许行。方技家:扁鹊。
造成的影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九、关于辩论的名言名句
理不辩不明。事不做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