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墨子的辩论故事
嬴渠梁墨家辩论是第25集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认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响。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其和墨家为“世之显学”,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等语,证明了墨家思想曾经在中国的辉煌。杨墨本是硬币的两个面,故杨墨互补,然古往今来人们都以孟子“距杨墨”的一般思维方式评价杨墨,这是有失公允的。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因为墨家思想独有的政治属性,兼之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官学勾结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并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墨家思想在中国逐渐灭绝;直到清末民初,学者们才从故纸堆中重新挖出墨家,并发现其进步性。近年来经过一些新墨者的努力,墨家学说中的一些有益观点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二、墨子中的辩论人物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墨家学说于儒家学说天然对立。墨子师从儒学,却从中发现儒学的不足,创立墨学,于儒学对立。如果墨子沉默不善辩论如何在百家争鸣中让墨家占一席之地。如何传播墨家思想。
三、墨子的辩论术有哪四种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种思想创新的集中表现。它涵盖了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的思想家们的各种学派、理论和思想体系的争论和辩论。这个时期存在着像儒家、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名家、才子、纵横家、桓公(即《荀子》)、鬼谷子、兵家、孙子兵法、形而上学家、禅道文化、诸子百家等概念。这些学派和思想家围绕着政治、伦理、教育、宗教、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广泛而复杂的辩论。
百家争鸣的背景是战国时期的乱世,这个时期处在分封制解体、列国争霸的混乱状态中,各国相互征战不休,社会出现了大量的贫困、战乱和混乱。思想家和哲学家们面临着这个时代的问题,积极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方案。
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它由孔子及其学生所创建,强调以道德教化人民,并通过君主的德行来治理国家。儒学主张追求仁、孝、礼、义等美德,强调个人、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墨家则提出了以公平和兼爱为基础的社会理念,并主张取消等级制度、压低税收、限制战争,以实现社会的和平与繁荣。墨子也倡导了许多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如光学原理和防御工程。
道家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倡导追求真。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他们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放弃欲望和个人欲望的追求来达到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法家注重制度和法律的运用,强调奖惩分明和明确的权力结构,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以法治国”的理念,并强调政治家应该采取衡量和理性的方法来治理国家。
这只是百家争鸣思想中的几个重要学派和思想家的简要介绍,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学派和思想家,他们的理论和主张各有不同,但都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这种丰富多样的思想交锋和辩论,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得到了深刻的发展。
四、墨子中的辩论观点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主要观点: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主要观点: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主要观点: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争(非攻)。重自然规律(天志)。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主要观点: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
五、墨子的辩论经典故事
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
那时墨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气走了十天十夜,“手足重茧”而不休息。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
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墨子说:“那好,咱们就当场试试吧。”说着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两方进行表演。鲁班九次用不同方法攻城,九次都被墨子挡住了。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的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 鲁班不肯认输,道:“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 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我。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他哪里知道我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你们去进攻。” 楚王眼看没有把握取胜,便说:“好了,我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因为墨子善守,后来就把牢守、固守称为“墨守”。 但这个“守”一般都已不指守城,而多指守旧,成了贬词。如“墨守成规”,形容顽固地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成规”就是陈旧的现成的办法、制度。
六、墨子中的辩论有哪些
墨子与墨家对于儒家的批判,可以说是毫不留情,猛烈而犀利。李零先生在《人往低处走》一书中评价墨子是“得理不饶人,成心要抬杠,处处和孔子拧着来”,这句评价可以说十分准确。
在《非儒》中记载的墨子及墨家与儒家辩论中,总是能从儒家学说中找出漏洞,然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可以说是对儒家的攻击已经到了处心积虑甚至不择手段的地步。
七、墨子的辩论特点有哪些方面
意思就是,道德品行淳厚,言谈辞令精辩论。通晓天地之道,掌握治国的方法,这是墨家觉得贤能的标准。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所以说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
进一步来讲,欲望是由感觉引起的,感觉又分为快乐和痛苦。快乐来源于爱好,痛苦来源于讨厌。凡热爱一事物者,该事物就能够给他以快乐,所以爱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乐。因此,道德与快乐并非不可兼得。
在没有养成习惯之前,做一个道德的人并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选择习惯一旦养成,道德的活动本身就能够带来快乐,这种快乐又诱导我们选择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个道德的人也可以说并不难。特别要注意乃是从小就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为好习惯既然特别有助于增进人的幸福,坏习惯自然也就特别能够损害人的幸福。
八、墨子中的辩论思想
据《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条五类纲领,即《墨子·鲁问》所云:“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其中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只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哲学政治思想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但墨子并没有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墨家学派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系。 一种观点认为,墨子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但另一种观点认为,“非命”与“天志”体现了墨子“天人之辩”强烈的思维张力,在墨子宗教哲学里,天志兼爱而不不制天命,天道酬勤,天喜欢自强不息的人。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与天子国君,则都要服从天志,发扬兼爱,实行义政,否则,就是非法的,这就是“一同天下之义”。 逻辑思想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