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人性本善辩词材料

来源:www.hylnbx.cn   时间:2023-07-20 11:49   点击:176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人性本善辩词材料

我方主张人性本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

我方不否认在人类社会中存在有恶行,但是恶行的产生则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所以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如果硬要说恶是因不是果,也就是说人性本恶,那么人世间根本不能产生真正的道德。

虽然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极力主张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下人类可以形成道德。但是想想看,如果人性本恶,人类一切道德规范都是作为人类最大的利己手段。当道德成为手段时,道德还是道德吗?也就是说,人一旦违犯道德而不会受到处罚,人就不会遵守道德的约束了。深夜两点我走在道路上看到红灯,如果人性本恶我就会闯过去,因为不过是为了个人方便。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仍然有许多人遵守交通规则。

而根据人性本恶的前提假设,霍布斯认为必须有一个绝对的、无所不在的权威监督每个人履行道德规约。如果人性本恶,没有一个人会心甘情愿地遵守道德规约,但是事实证明:人还是有善行、人还是有道德、还是有利他的行为。

如果人性本恶,(时间警示)那么我们只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是活在一个“老大哥”无时不刻不监督我们的世界当中;第二个是我们人类社会将是彼此不再相信。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会看到一个老太太跌倒了有人把她扶起来,人们则说他居心不良;而我们在辩论会中建立起来的友谊都是虚假的装腔作势。但是我们会发现,在人类历史社会当中,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君主曾经产生过,但是舍己为人的事情在不断地发生。而在生活当中,为善不为人知的生徒小民更是比比皆是。泰丽莎修女的善行,大乘佛教中所说的“众生永远不得渡,则已终身不作佛”的慈悲宏愿,难道不正是人性本善的最佳引证吗?

二、辩论人性本善的辩词有哪些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进一步又加了一句,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而佛家说,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觉则是佛。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我方主张人性本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

我方不否认在人类社会中存在有恶行,但是恶行的产生则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所以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如果硬要说恶是因不是果,也就是说人性本恶,那么人世间根本不能产生真正的道德。

三、辩论人性本善的辩词是什么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对方辩友以及在场的各位观众,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能与对方辩友对人性本恶还是本善这个辩题进行探讨。

而我方对人性下的定义是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本是指事物的本质,恶是指人类欲望的无节制的扩张。我方判断人性本恶还是本善的标准是,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哪一个更符合客观事实。

四、人性本善的辩论总结

个人认为没有什么绝对的善恶之分。但是就世俗观念而言,应该人性本恶,感觉人刚生下来,作为一个单独个体,都是自私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而自私在大家看来是不好的,所以是恶吧。

其实不管你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是由内心出发的。都是你自己的欲望,不管怎么说都是因为对自己有利才去做。哪怕什么帮助他人,无私奉献,你是在物质上奉献了,但是你在精神上也有很大收获,你做这些好事还不是要对的起自己的良心啊之类的么?所以啊,个人觉得人真的是自私的,只是有时候自私了自己还不知道而已。

那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一直以来就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古今中外有很多人都在在思考这个问题。有人一辈子积德行善但作过一次恶事,那该说他是善还是恶呢?有人一辈子穷凶极恶但屈指可数地行过一次善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评价他呢?古人亦有人性善恶之不同观点,譬如孟子和荀子的人性善恶论。

又如老子说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人也是万物之一。由虚无到有质有形有了善恶之分,其实善恶本同根同源只是人为将其命名罢了,老子说有名万物之母,如同人们熟知的万物的阴阳两面,少了哪一面任何事物都得消亡重归于虚无,所以人之初即是虚无状态应无善无恶。

五、辩论人性本善论点

1.以本心论本性,以人皆有四端论证人皆有善的本性。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曰:“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2.论证人性本善是其情可以为善,非谓善是现成的。同时指出恶的原因是后天影响,不能尽其才的缘故。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3.从人的共性出发进行推论,指出理义是心之所同好。人性本善是因为人有好理义的自然倾向。

“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4.从家庭伦理的角度,指出爱父母兄弟是人的良知良能。人有爱人的本能故人性本善。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六、辩论赛人性本善的论据

从中国哲学来说,对人性的定义有几种。主要在孟子里有记载。在孟子一书中,记载了告子的人性无善无恶论、公都子的人可以为善可以为恶论等。

孟子是一个具有平治天下责任担当的哲学家,他希望改造人性,提升人的道德境界,所以,他认为人性是善的。

每个人都有天生具有的良知,具有四种善的开端。

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孟子认为,每个人在道德的起始阶段是平等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尧舜禹那样的圣贤。那么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没有成为圣贤呢?

孟子解释说,人的四端,只是一种向善的可能,而不是纯善,如果你自己不加努力保存善心,或者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那么就可能失去了善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孟子主张每个人都要进行反思和道德提升。那么,孟子是如何论证人性是善的呢?

孟子举了一个我们生活中的例子,不高深,但是很有说服力。

孟子说,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马上要掉到水井里面去的时候,我们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去救他。什么原因呢?

孟子说,我们既不是要讨好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别人来夸我们,而是那一瞬间人的良知和良能在起作用,这个良知就是良心。而良心就是人性善的内在根据和理论基础!

七、辩论 人性本善

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时间警示)。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不正说明了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是何等重要吗!对方辩友,如果真的是人性本善的话,那么孔老夫子何必还诲人不倦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