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调解纠纷时为什么要唤起当事人的荣誉感?

来源:www.hylnbx.cn   时间:2023-05-19 01:16   点击:80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调解纠纷时为什么要唤起当事人的荣誉感?

  

讲述吵架者可引为自豪的一面,唤起其 内心的荣誉感。一个人曾经拥有的荣耀和嘉 奖常常会成为鞭策其严于律己的动力,但是 在吵架的过程中,人们由于情绪激动,往往 容易忘记平时对自己的要求。因此,调解人 应该适时地点明争吵者引以为豪的地方,唤

起他的荣誉感,使他认识到作为一个受人尊 敬的人,应该克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来解 决问题,这样才无愧于自己的荣誉,于是自 觉放弃争吵。

  

例如,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乘务员关车 门时夹住了乘客,但直己还不认账。这时一 位名叫小丁的青年打抱不平,对乘务员说: “你是干什么吃的!不爱干,回家抱孩子 去! ”乘务员嘴像刀子,两人吵了起来。这 时,站在小丁旁边的一位老人发话了,他拍 了拍小丁的肩膀说:“小丁,你当机修大王还 不够,还想当个吵架大王吗?”青年说:“师 傅,我可不认识你呀!”

“我认识你,上次我去你们厂,你站在门 口的光荣榜上欢迎我,那特大照片可神气 呢!”小伙子一下红了脸。

  老者说:“以后可 不要再吵架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嘛。” 一场纠纷就这样平息了。

在这个例子里,被唤醒的柴誉感发挥了 很大的作用。小伙子由于打抱不平而与人争 吵,那位老者及时地提醒他回想起自己曾上 过光荣榜,暗示他吵架会损害他的荣耀,小 伙子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立刻为自己的冲动 感到惭愧,于是很快恢复了平静。

  

二、调解纠纷时为什么要劝架要一碗水端平?

  

劝架最重要的是一碗水端平,要做到公平。

⑴了解情况

盲目七架,讲不到点子上,非但无效,有 时还会引起当事人的反感:“不了解情况,瞎说 什么? ”而弄清情况再讲话,效果就较好。假 如对邻居、同事间原因复杂的争吵,更要从正 面、侧面尽可能详尽地把情况摸清,力求把话 讲到当事人的心坎上。

  解绳结就要看清绳结的 形状,解除心上的疙瘩,更要把疙瘩看透。

(2)分清主次

矛盾有主次方面,吵架的双方有主次之 分。劝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对措辞激烈、吵 得过分的一方重点做工作,就比较容易平息 纠纷。如果不分主次,平均使用力量,效果 肯定不佳。

  

(3)客观公正

劝架要分清是非,客观公正,做到分析 中肯,批评合理,劝说适当。不能无原则地 “和稀泥”,不分是非各打五十大板;应该实 事求是,既要弄清是非,又要团结同志。

冲突双方之所以争论不休,往往是对于 某个问题看法不同,而非要争个对错是非出 来,结果各执己见、互相褒贬,一发而不可 收,甚至互伤对方尊严。

  作为调解人,面对 争论的双方,不能轻易下结论说谁对谁错, 不能对哪一方做道德的评价,这样只会加剧 冲突。

调解人最好是把双方的争执点,把双方 的差异性归结为一种客观原因,让双方都不 承担对错责任。这等于给双方台阶下,让双 方的心理都能感到平衡,所以双方往往能平 静下来,逐渐消除冲突力。

  

其实做一个好的调解人,也并不是特别 困难。只要秉着一颗公正无私的心,做到“一 碗水端平”加一些语言的技巧就可以了。

三、调解纠纷时如何唤起当事人的荣誉感?

  讲述吵架者可引为自豪的一面,唤起其内心的荣誉感。一个人曾经拥有的荣耀和 嘉奖常常会成为鞭策其严于律己的动力,但是在吵架的过程中,人们由于情绪激动,往往容易忘记平时对自己的要求。因此,调解人应该适时地点明争吵者引以为豪的地 方,唤起他的荣誉感,使他认识到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应该克制自己的情绪,用 理智来解决问题,这样才无愧于自己的荣誉,于是自觉放弃争吵。

  例如,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乘务员关车门时夹住了乘客,但自己还不认账。这时 一位名叫小丁的青年打抱不平,对乘务员说:“你是干什么吃的!不爱干,回家抱孩子去!”乘务员嘴像刀子,两人吵了起来。这时,站在小丁旁边的一位老人发话了,他拍 了拍小丁的肩膀说:“小丁,你当机修大王还不够,还想当个吵架大王吗?”青年说: “师傅,我可不认识你呀!”“我认识你,上次我去你们厂,你站在门口的光荣榜上欢迎我,那特大照片可神气 呢! ”小伙子一下红了脸。

  老者说:“以后可不要再吵架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嘛。”一场纠纷就这样平息了。在这个例子里,被唤醒的荣誉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小伙子由于打抱不平而与人 争吵,那位老者及时地提醒他回想起自己曾上过光荣榜,暗示他吵架会损害他的荣耀,小伙子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立刻为自己的冲动感到惭愧,于是很快恢复了平静。

  

四、调解纠纷时如何委婉表达自己的倾向?

  换一种富于情趣的委婉说法,把化解争执的理由和自己的良苦用心寓于其中,让 争执双方自己领悟。如果你是一位领导,自己的两位下属发生了争执,这时你该如何来进行调解呢。对于相互争执的下属来说,利益固然重要,面子也不容轻视,特别是在领导的眼 皮底下,谁都渴望成为让领导刮目相看的强者。

  但对于领导来说,下属谁强谁弱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能够为共同的事业倾注心力。为了协调好下属之间的 关系,领导可以不直接批评哪一方肯定哪一方,只采用富有情趣的幽默说法,委婉地 表达自己的倾向或苦心。一天,乾隆皇帝在新任宰相和珅与三朝元老刘通训的陪同下,游山赏景。

  乾隆随 口问了一句:“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饱读诗书的刘通训随口即应:“君子高、臣子低,文在东来武在西!”和珅见刘通训抢在自己的前面,十分不快,随即相 讥:“天最高、地最低,河(和)在东来流(刘)在西!”因为当时的皇家礼仪中,上 首为东、下首为西,此话暗示:你刘通训再老再有能耐,还在我和珅的下首。

  刘通训知道和珅的用心,心里也极不满。当三人来到桥上,乾隆要他们各人以水 为题,拆一个字,说一句俗语,做成一首诗。刘通训张口即来:“有水念溪,无水也念奚,单奚落鸟变为鸡(繁体为‘鷄’),得食的狐狸欢如虎,落坡的凤凰不如鸡。”和珅 一听,好呀!老家伙骂我是鸡!岂能饶过他:“有水念湘,无水还念相,雨露相上使为 霜,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告诫刘通训,给我当心点儿!乾隆听出了新老不和的弦外之音,二相不和,有损大清事业!于是,他一手拉一人,面对湖水中映 出的三个人影说道:“二位爱卿听着,孤家也对上一联:‘有水念清,无水也念青,爱 卿共协力,心中便有清。

  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孤情看水情。”’二人听罢,心中为之一震,深为乾隆的如此循循善诱而不降罪的龙恩所感动。和珅和刘通训立刻拜谢乾隆, 当着皇上的面握手言和,结为忘年交。在皇帝面前,刘通训与和珅都渴望自己成为强者,成为皇帝最赏识的人,因此展 露才华,互相贬低,搞得很不团结,此时乾隆如直接褒贬,一定会伤害一方的面子,致使双方的矛盾加深。

  因此,乾隆故意吟诗一首,通过诗歌来隐晦地传达自己希望二 人和好的愿望,避免了对双方面子的伤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