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分享一下经验。
- 首先,我教一门课,要通读一遍教材。我于2017年春接手当年秋季学期的《统计物理》教学工作,立即在暑假做了准备,把学校指定的法定教材:英文版Pathria第三版的1-8章读了一遍。立即就产生一套读书笔记。
- 读完教材,就会发现教材中有许多缺失的信息:理论概念的引入的逻辑、相关定理、公式推导的动机与细节、具体的例子、相关概念的来龙去脉。这些都需要我去查阅其他资料补全。
- 基于以上两步,我手头就出现了一套初始的讲义。但是这仅仅是读书笔记的扩充,讲课的话要注意节奏与进度,我就上网观看了台湾“国立清华大学”林秀豪的网课视频。再根据我校指定教材的内容特点、与长期讲授此专业课的同事吴老师进行的探讨,把手头的讲义内容进行调整与切割,每一份适合一次课。一共20份,适合上海大学quarter制的10周课,每周讲授两次的节奏。
- 2018年受任课专业:钱伟长学院物理系相关负责老师的鼓励,把手写讲义整理成了电子版。近年来又阅读了W. Greiner、M. Kardar、Sethna的教材,把相关好的部分也吸收进讲义中。还硬着头皮读了一遍Tolman的巨著,头昏脑胀。
- 目前我的讲义已经与Pathria的书有了一定区别,习题题库也进行了扩充与完善。与Pathria的原著互补的同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独立性与self-consistency。计划不久的将来出一本书,专门适合短学期、新时代的“统计物理”课程,并突出“统计”与“量子”的概念。
- 本讲义编写中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参考文献。给有志于刨根究底的同学指明道路。这种思路是我在王竹溪以及王竹溪的博士导师R. Fowler的著作中学习到的。一本书虽然本身内容要自洽,但是我觉得如果能够给学生以继续前行的指引,提供一些路标,这样会对学生更有帮助一些。
- 后边非平衡统计讲一次专题,综合了Pathria和McQuarrie的书;相变与临界现象中,一级相变采用了Pathria的内容,而连续相变和临界现象用的是马上庚和David Chandler的讲法,保证内容较少的同时还能科普相关核心概念。这部分时间有限,基本上每个话题只有一个半小时。读者们有合适的材料欢迎提建议。
- 众口难调。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反映我讲的难(我感觉是课程本身不可能降到普物难度)、逻辑不清晰、例子少什么的。回复区 @老西 神奇般地猜中了self-motivated学生的占比。不过好在至今我这个课的学生们大都能及格(2022年,创造历史的一年。有六个不及格的,其中有一个卷面分一分,一个卷面分2分,一个卷面分6分,还有一个最终分59分,但无法提分,因为卷面分才三十多。平时分加分是统一的,必须公正公平)。父子买驴的尴尬总是上演。要顺利带好这个课,还是要吃功夫,多尝试,经验足了才好办。
这里再分享一下一门有传承的课《大学物理(3)》。我跟一位老师学习了两年,边听他讲我自己边给学生讲。以前萧规曹随,讲完了没什么感觉,无非是另一个那位前辈老师罢了。收到学生的好评我觉得很惭愧,因为并没有自己的发挥在里边。今年我自己又重新梳理了一遍这门课,总结出来每一个半小时可以讲5张手写A4纸的速度,就按照这个速度重新编写每次课的讲义,每次课分为复习、复习题、概念引入、讨论、小问题、例题几部分,重点通过点名提问的方式查询学生的掌握情况,课本里的细节叫学生自己复习预习。这样,终于觉得“拿下了”一门课。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
下一篇:有哪些让你相见恨晚的记笔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