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有关有效沟通的书籍(和沟通有关的书籍有哪些?

来源:www.hylnbx.cn   时间:2023-03-20 04:04   点击:201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关键对话》和《沟通的艺术》这俩本书如果让你只推荐一本,你首推哪本?

我刚看完了这2本书。我喜欢主题阅读。阅读了基本关于沟通的书,《沟通的艺术》、《关键对话》、《非暴力沟通》《洗脑术:如何有逻辑的说服他人》等,最全面的都是《沟通的艺术》

下面我把《沟通的艺术》、《关键对话》读书心得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

沟通的艺术

把要沟通的人进行分类

1、乐观型和悲观型(和早年是否被肯定有关)

2、真实自我和表现自我

3、归类后再用不同方式应对:友善、小气等

沟通障碍:刻板印象(黑人和女人容易觉得被人歧视)

知觉历程:选择、组织、诠释

(选择)什么能引起人的注意

1、刺激的强度(吵闹、光亮、大的物体特别醒目)

2、重复的刺激(连续的水滴、经常接触的人)

3、刺激的对比和转变(失去才会珍惜、一成不变不容易引起注意)

4、动机(饿的人注意餐馆、贼注意警察)

5、背景(同一条路,植物学家注意植物、设计师注意衣着)

6、反差(你觉得男性上司不公平,你会忽略女性上司的不公平)

(组织)看到一件事物进入脑袋的是

1、知觉基膜(同一图片用左右脑的人认为转的方向不同)

知觉基膜塑造我们与人沟通和理解别人的方式(美或丑、有无钱、有无文化、友善或小气)

教授是友善或者小气,你应对他的方式会不同。

2、刻板印象(如果你对人的归类错误就会造成刻板印象)

如果陷入刻板印象,就会寻求单一事件来支持我们信念(又吵了,女人都是这样)

3、断句(判断事情发生的原因)

断句一:老婆烦-老公敬而远之-老婆更烦(他沉默寡言-我不理他)

断句二:老公敬而远之-老婆唠叨-老公更退避三舍(他不理我-我沉默寡言)

(诠释)影响理解行为语言的方式:

1、交情深浅(交情深的人顺眼)

2、过去的经验(是否被骗)

3、假设(该懒就懒)

4、态度(崩口人忌崩口碗)

5、期望(上司之前骂过你,叫你入办公室肯定不是好事)

6、咨询(当知道某人心情不好,他骂你不代表他针对你)

7、自我概念(同一情景,你是自信还是自卑)

8、关系的满意度(情投意合还是争执的情侣)

影响知觉的因素

1、生理因素:感官(听觉、味觉)、年龄、健康、疲劳、饥饿、生理循环(早起或夜猫子)

2、心里挑战:是否有耐性、多动症、注意力缺陷、狂躁症

3、文化差异

4、社会角色

5、性别角色

6、职业(三句不离本行、看事物一样离不开)

知觉的倾向

1、对人严厉、对己仁慈

2、强调别人的缺点(他英俊、聪明、诚实,是一个自大狂。:只关心缺点)

3、最明显的最有力(因工作状况责怪顶头上司,但忽视超出他控制范围因素:高层、顾客)

4、先入为主

5、以己度人(觉得别人也是跟自己这样想)

知觉检验

我们会认为事情就是我们所想,其实应该检验一下

1.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2.列出至少2种可能的诠释

3.让对方澄清(让对方自己说、向身边人了解)

表达感觉时,要放在特定环境中

对:当你不受信用时,我会怨恨你

错:我怨恨你

对自己的感觉负责

不要一味认为别人造成我没喜不喜欢,而否认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有助益情绪:运动前的紧张(提升变现力)

无助益情绪:演讲前的恐惧

权力的语言形态

“对不起,我的小孩有点无法入睡,你介意把音乐关小一点吗?”

“你的音乐太大声使我小孩睡不着,请你关小一点声音”

低权力:使人没有权威性,缺乏社交魅力(比较有礼貌,不会感到不适)

高权力:有自信(短时间获得你所要的,但让人疏远。不尊重人)

事实与意见混淆(所见未必是你所想)

事实:你忘了我的生日、你一直干扰我、你说了很多种族笑话

意见:不关心我、你是控制狂、你心胸狭隘

陈述如何不具敌对性:“笨蛋才会这么说”“花那么多钱买一双鞋太浪费”---加上“我觉得”

事实与推论混淆

事实:你没接我电话

推论:你为什么生我气?

尽量不要猜量别人心思,应该用事实-推论-疑问

当你不回我电话时(事实),我会以为你在生我气(推论),真的是这样吗?(疑问)

情绪性语言

当你认同:朴实、传统、外向、谨慎

当你不认同:廉价、守旧、人来疯、胆小

避免情绪性语言的方法是用中性

错:“我希望你戒掉这性别歧视的言论”

对:“我不喜欢你用女孩这个性别标签来称呼我们”

冷安慰:无助益信息

1、否认别人拥有感觉的权力:“不用担心”“这没什么”

2、看轻事情的重要性:“只是一次小小的恋爱”

3、聚焦在未来:“十年后你就忘记这事啦”

4、火上浇油:“这都是你的错”

5、自我防卫:“不要怪我,我已经做我该做的”

正确回应的原则:

对他内心挣扎提供支持,但不表达自己是赞同还是否定。(我想这件事你已经想得周全,你会为自己做最好的决定)

分析

如:我想真正困扰你的是。。。

分析需注意:

1、分析要正确

2、不要直截了当,引起对方反感

分析如何发挥最大效用

1、试探式:“我想这个问题的原因会不会是。。。”

2、确定对方是否足够准备接受你的分析

3、确定自己的分析是基于协助,而不是突显自己聪明或显示对方差劲。

忠告

1、提出忠告前,要确定你的信息是正确的

2、别人是否诚信接受你的忠告

3、当你提出建议不通时,要确定别人不会责怪到你身上

七种不肯定信息:

1、视若无睹

2、口头辱骂

3、概括抱怨:你为什么自己不收拾干净、态度可不可以好点

4、插嘴

5、各说各话:A:今天电脑死机 B:哦,我们说说安得生日礼物

6、岔题:A:如果不赶快点,可能订不了酒店 B:我功课没完成心情不好,你要帮我做?

7、无人情味

8、含糊其辞(我想星期二见你,也许吧,到时再说。)

9、表里不一


关键对话

一、从心开始,关注你真正的目的

1、我希望自己实现什么目标

2、我希望对方实现什么目标

3、要想实现目标我该怎么做

发现自己即将陷入沉默或暴力状态,停止对话,冷静思考你的动机

1、人们喜欢争强好胜

2、千万年来基因决定容易冲动

3、社会习惯导致我们不停竞争,让我们容易陷入歧途

傻瓜式选择:要不说实话得罪人,要不吞声吐气委屈自己。只是成败两极之间做选择

(其实可以找到第三种方式)要知道自己何时容易陷入傻瓜式选择

二、注意观察,对话氛围是否安全

当对话变得充满压力,我们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

三、如何让对方畅所欲言

当对方沉默或暴力应对时,应暂停对话,营造安全气氛。安全感恢复,可继续对话

判断哪种因素出现安全危机

1、共同目的-对方是否觉得你在对话过程中关注他们的目的,是否认同对话动机。

2、是否互相尊重

必要时向对方道歉

当你做法破坏尊重时,应向对方道歉

利用对比法消除对方误解

当对方误解时,利用对比法消除误会。先说明你不希望如何,然后说明你想怎样

对比法结构:

1、打消对方认为你不尊重他们或抱有不轨企图的误解(否定部分)

2、确认你对他们的尊重,明确你的真实目的(肯定部分)

如:“我不希望你们认为我不重视你们的工作,正相反,我认为你们工作表现很突出”

“希望你不要认为我对你在财务工作中的表现不满意,我很欣赏你的表现,没有你的帮助我肯定无法完成任务。不过对于如何使用电子银行系统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和你讨论一下”

提出共同目的

当对方目的不一致,利用四步营造共同目的

1、积极寻找共同目的

2、识别策略背后的目的:询问对方想要的目的,分清要求和要求真正目的

(A想看电影(躲开孩子二人世界)。B想回家(安静),可以开车看风景(既有二人世界,又安静)

3、开发共同目的(当你发现你和对方目的南辕北辙,积极开发一个共同目的。需拓宽视野,提高层次)

4、和对方共同构思新策略

二、你看过的最强的沟通书籍是哪一本?

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华夏出版社),这本书是主要特点一是有操作性:比如不要给人贴标签,如果你想让别人倒垃圾,你可以发出具体的指令“老公,能帮我倒一下垃圾吗?”而不是贴标签,“你怎么这么懒,为什么不帮我倒一下垃圾”,懒就是贴标签,这是很难让人接受的。二是这本书比较接地气,都是亲自和夫妻间的沟通,而非商务型高大尚的沟通。总体非常不错,不是那种口水书,建议楼主读一读。

三、和沟通有关的书籍有哪些?

以下是和沟通有关的一些书籍推荐:

1.《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卢森堡)

讲述了如何通过倾听、表达情感和需求来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2.《有效沟通的艺术》(作者:卡耐基)

介绍了如何建立信任、解决冲突和赢得合作伙伴的技巧。

3.《高难度谈话》(作者:道格拉斯·斯通)

教授了如何处理敏感话题和重要谈话的技巧,包括如何防止情绪激动和建立共同的目标。

4.《如何阅读一个人的心理》(作者:亨利·克里布斯)

讲述了如何理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从而更好地与他们沟通。

5.《沟通的艺术》(作者:乔治·汤普森)

讲述了如何通过语言、声音和肢体语言来有效地传达信息和建立关系。

6.《简单明了的表达》(作者:罗杰·费舍尔、娜奥米·费舍尔)

讲述了如何清晰地表达想法和情感,避免歧义和误解。

7.《不只是说话》(作者:吉姆·帕顿)

教授了如何通过提问、倾听和观察来建立有效的沟通,并在个人和职业生活中获得成功。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您了解沟通的原则和技巧,从而在个人和职业生活中建立更好的关系和获得更多的成功。

四、每天阅读什么书籍可以慢慢让思维更清晰,表达更顺畅,提高表达能力?

有两本书对我自己在知乎写回答帮助很大,分别是布兰登·罗伊尔《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和高杉尚孝的《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微信读书上都有,每本都可以一天之内看完,就不带货了。

有朋友可能会觉得奇怪:这是歪果仁写的书啊,会不会水土不服?

我恰恰觉得这是两本书的优势:抛去了词藻的修饰、不被日常语言习惯牵着鼻子走,在一个陌生的语境中,我们反而避免了「一叶障目」的情况,能看清写作传递信息、阐述观点的本质。

我从这两本书中总结出了几个有助于提升表达能力的原则,分享给大家:

1、要开门见山,不要过度追求「曲径通幽」

用布兰登·罗伊尔的话来说,就是不要玩「我有个秘密」的把戏。碎片化的阅读环境中、职场和商务沟通的背景下,开头各种暗示和铺垫,换来的未必是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喜悦,而是右划屏幕退出的残忍。

举个例子:

这是我前一阵在知乎随手写的回答,开头就直接回应问题、抛出观点(「有建设性的反思,应当是一种开放的设问,而非预设目的的反问。」)然后再开始举例子、分析这个例子、引导读者感受两个例子中的不同,而不是上来先抛出一系列故弄玄虚的问题把读者绕晕、只管挖坑不管埋。

绕晕读者还是小事,工作中更需要开门见山进行表达。

譬如说,你办了一个营销活动,发现在线上投放的效果还不错,但线下因为疫情原因没法落实了,要跟部门领导说这个事情。思维清晰、高效表达的思路是:

老板,我要申请调整一下预算,把线下的预算挪 60% 到线上。
原因有三点:
一是目前线上投放 ROI 不错,40 块钱能吸引一个电话咨询,在行业中算是很理想的水平;
二是因为多地出现疫情管控,线下广告的曝光量会受到影响,划不来;
三是在地面组织活动的人力成本也会增加......

是不是显得逻辑很清晰?三个分论点撑起了结论,想要做什么事情一目了然。

相反地,如果一上来就掰扯「哎呀老板,大事不好了,我看某地又有疫情了...... 」「但也有个好消息,就是我们线上广告的数据表现挺好的」,那老板可能都要忍不住打断你:所以呢?你要表达什么?

实用目的写作和表达都是如此,上来说重点很关键。

2、传递信息时,要想清楚信息的类型

《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一书将信息分为了三种类型:

描述性信息:列举客观事实;
评价性信息:在列举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
规范性信息:给他人行动建议。

想要让读者清晰理解自己的意图,就要先自己想明白要传达何种性质的信息。

还是举自己最近写知乎的例子,感受下不同信息类型的区别:

描述性信息:讲述一个趣味知识,帮助读者增长见识(本身不包含价值评价或者行动建议,也没啥好做出的行动)

评价性信息:觉得这件事情做的怎么样,地道不地道

规范性信息:鼓励读者以此为契机学习相关知识和经验,用来更好地指导自身实践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区分三类信息,也可能导致信息传达效率低下 -- 本来是需要对方做一件事情(规范性信息),结果对方以为是在询问他的意见,报之以一番大道理但不见行动,让你无可奈何;本来只是让对方知晓这件事情(描述性信息),结果对方惴惴不安,以为是对自己不满意,从此有了嫌隙.....

其实要避免上述问题也不难,无非就是在沟通表达时说明白自己的用意:是简单同步信息,还是征求对方看法,还是明确要求对方采取行动,不妨把话说明白些。

3、在尝试说服别人的时候,也要注意理解对方所面对的问题类型

高杉尚孝在书中将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分为三类:

恢复原状型问题 -- 目前已经存在不良状态,需要采取措施来回到最初的样子;

预防隐患型问题 -- 目前看上去「岁月静好」,但有可能往糟糕的方向发展,需要及时采取行动,免得未来追悔莫及。

追求理想型问题 -- 当前并无大碍,也没有局势恶化的风险,但通过努力有望达到更好的状态。

想要在沟通表达中和读者达成共识、让读者接受自己的主张,就需要明白读者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例如,同样是讲职业发展,面对已经火烧眉毛、面对最难就业季的应届生,沟通表达时就需要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使用技巧,比如还可以在哪找到招聘信息、怎样抢救简历等;

面对大一大二新生,就可以谈谈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做哪些准备能让自己的抗风险能力更强,这就属于预防隐患了。

面对现在有一份稳定工作,但希望能让工作和爱好结合得更紧密、拥有更多选择的打工人来说,就可以更加从容地聊聊对不同行业的观察、对给自己加「斜杠」尝试副业的建议等,这属于追求理想的范畴了。

总之,如果说表达的目的就是为了高效传递信息、引导读者采取行动的话,这两本书中的技巧都是比较实用的,不妨抽一天时间瞄一眼。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