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部均衡的调节机制
外部均衡的调节机制与政策效应分析
当一国国际收入等于国际支出时,称为国际收支平衡
。一国国际收支的状况主要取决于该国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入流出状况。 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市场机制可以进行某种程度的调节,但这种调节的力度有限,特别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作为宏运迹歼观经济的管理者,在很多情况下要实施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弥补市场对国际收支平衡调节力度的不足。但是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其所实施的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收到的效果也不同。下面分别分析在浮动汇率制度和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机制与政策效应。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机制与政策效应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汇率是随着市场变化自动调节的,因此,无论国际收支是处在顺差还是逆差状态,市场机制都会自动对国际州裤收支进行调节。由曲线LM和曲线ISo的交点Eo决定了初始的均衡产出为Yo,均衡利率为io。均衡点位于国际收支平衡曲线BP的左上方,说明出现国际收支顺差。
在浮动汇率的情况下,如果国际收支是顺差,本币价格(即汇率)就会提高。本币价格提高,又会引起出口减少进口增多,ISo曲线会向左移。由于这一点,经常项目这一块的顺差会减少
,或逆差增加。要实现国际收支均衡,就要使资本项目中的外资流入增加,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提高国内利率水平,这样BPo曲线不断上移。当顺差不断缩小时,均衡点和BP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不断接近直到最后这一距离消失。这时新的均衡点出现,亦即是IS1、LM、BP1三条曲线交于E1。在这一点上,货币和产品市场以及国际收支实现均衡。均衡点Eo处于国际收支平衡曲线BPo的右下方,这表明该国经济出现了国际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会使汇率下降,从而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状况改善,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出口增加,顺差增加或逆差减少。由此,达到国际收支平衡的利率水平会旁冲下降,BPo向右下方移动。曲线移动使均衡点靠近国际收支均衡曲线。这个过程继续进行下去,ISo曲线移至IS1,BPo曲线移至BP1,国际收支平衡实现,新的均衡产生,新的均衡点为E1。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市场机制发挥着自身的正面作用,有效地进行着自动调节,使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又使国际收支不断保持平衡。但在有些情况下,如经济过冷或过热,政府也会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加以主动调节,以使国民经济按合理的速度发展。政府采取的主要政策有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这两种政策的作用过程,都会引起利率的变动,从而使得BPo曲线产生上下移动,其作用的效果要比封闭经济中的情况复杂一些。如果设定政府无论是采取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为了使国民经济进一步增长,那么,在浮动汇率下,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呈现的效果则大相径庭。
二、园林绿化公司与客户的关系
关系是以客户为导向市场。
园林绿化公司与客冲拿粗户的关系以散镇客户为导向市场策略,研究报告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梳理,对行业及以客户为导向市场策略的了解和把控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将为您经营管理、战略部署、成功投资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价值,也为您抢占市场先机提供有敏冲力的保证。
三、园林是干什么的
园林所属现代词,指的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园林是指在一定地域内运用工程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与小品,布置园路,设置水景等途径创造而成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广义的园林,系泛指居住区,工矿区,机关学校,休疗养区等专用园林绿地及广场街道,花园,儿童乐园,体育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等公共使用的园林绿地而言。 狭义的园林,则指公共园林而言。
园林,在中国古籍里根据不同的性质也称作园、囿、苑、园亭、庭园、园池、山池、池馆、别业、山庄等,美英各国则称之为Garden、Park、LandscapeGarden。它们的性质、规模虽不完全一样,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创造这样一个环境的全过程(包括设计和施工在内)一般称之为“造园”,研究如何去创造这样一个环境的科学就是“造园学”。
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
在历史上,游憩境域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用过不同的名称。中国殷周时期和西亚的亚述,以畜养禽兽供狩猎和游赏的境域称为囿和猎苑。中国秦汉时期供帝王游憩的境域称为苑或宫苑;属官署或私人的称为园、园池、宅园、别业等。
“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句;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以上各种游憩境域。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