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诗歌怎么赏析?
谢邀。
建议先多读,然后理解,最后赏析。
第一点,多读古诗古文,建立这方面的语感,就比如最简单的句读,如果断句断不对,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你对古诗文的理解。多读古诗呢,有了这方面的语感,有助于句读和理解。
举个例子,大家都很熟悉的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可能有些人不熟,但接下来这句话,上网冲浪的人应该都听过)中有这样一句话:“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当中的“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根据句读的不同,有不同的理解。
①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理解为:我在我妻子去世的那年亲手种下的
②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理解为:我的妻子在她去世的那年亲手种下的(妻子死之前种的)
所以多读来培养语感真的真的非常重要。
第二点呢是理解,古文和今文之间有着古今异义之分,要理解古诗词必定要理解某个字在古文里是什么意思。比如说“臣请完璧归赵”中的“请”字并非现在“请求”之意,在古语中为“请您允许我”的意思。
第三点,理解过后才能赏析。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字,这个字如果换成其它意思相近的字可不可以。
再举一个例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句诗,为什么星“垂”,为什么月“涌”,如果换成星“灿”星“闪”月“明”月“清”好不好?
那当然不可以了!且不说古诗文的平仄,就光从理解上来说,正因为星“垂”,才能看清这平野的辽阔,也正因为平野的辽阔,更显星子低垂;月本身并不会“涌”,是这奔腾的江水映照着月影涌动,也正是月影涌动才体现了这江水奔流。而换成其它词如何才能体现这一景致?
最后希望题主在诗文方面取得进步~
二、临终作古代诗歌赏析答案?
《临终作》是袁陟的自挽诗。此诗从墓地风光写到吊唁友朋,再写到将与他灵魂朝夕相伴的松月,特别对生前爱听的山泉声表示极大的留恋,全诗抒临终之情,其心态平和,沉静,无一般人临终前的凄凄惶惶,悲悲切切之态,表达了作者峻洁的人格和面对死亡时达观超旷的乐观精神。
原文如下:青霭千峰暝,悲风万古呼。其谁挂宝剑,应有奠生刍。皎月东方陨,长松半壑枯。山泉吾所爱,声到夜台无。
三、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意义?
诗歌鉴赏是语文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就必须要学会读懂“诗家语”。
那么,什么叫诗家语?
所谓诗家语,就是诗歌的语言。它通常具有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抒情性等特点。
所以,如果我们不能读懂这些语言。我们就不能品读出诗人的内心世界。从而也就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我们该怎样去理解诗家语呢?
一,了解诗歌语言含蓄凝练的特点。
诗歌的语言含蓄。所以往往言近旨远意在言外。一般来说,很多诗歌都用少量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这样做就能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的空间。
然而,也正是这一点,让诗歌的语言变得更加的含蓄。所以,它的凝练和含蓄。往往表现为一个普通的词,包含很多联想的意义或者隐含的意义。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就不能很好的理解诗歌的含义。
比如:空山新雨后,这个空字,表现的是雨后青山的空寂旷远。
隔夜黄鹂空好音,这个空字,就是“徒然,白白地”的意思。
死去元知万事空,这个空字,就是指空虚,不包含任何东西或没有结果的。
所以,在不同的诗句当中,同样一个字,它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诗歌语言。
二,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文言与变形的特点。
古代诗歌语言脱胎于文言文。所以它具有文言文的文言性。 于是,文叶文的相关现象,也可能在诗歌当中出现。
同时,诗歌为了对仗和押韵,有时有必要在文字上有所变动。他在语法上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语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他的目的是为了形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的空间。
所以,要读懂诗歌,就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比如,弦弦掩抑声声思,这个思字,就不是思念的意思。而是悲伤的意思。
比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运用了省略动词与介词的方法。
三,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抒情与暗示的特点。
诗歌语言的意义在于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不止单纯在于外在事物。所以鉴赏的时候,就要了解他的抒情和暗示的特点。从而体会诗人的感情内涵。
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也更白,为什么?月无处不明,但故乡的月更明,为什么?原来都是因为忆弟思乡。
诗人以这种幻境作为真境,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些诗歌语言的抒情和暗示的特点。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情感。
四、古代诗歌南浦的意象赏析?
古诗中的南浦是一种意象象征,就像传统文化的梅兰竹菊一样,因古人常用,也集体认同就确定下来了。南浦在古诗中多指水路送别场地,像陆路送别的灞桥一样,寓含离别之意。屈原《九歌 河伯》中有名的诗句“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就是这个用法。
五、21古代诗歌五首,名句赏析?
三.古诗原文和译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ang) 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四.古诗赏析
时间无穷,人生有限,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人,面对辽阔的山河,前思古人,后念来者,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六、古代诗歌赏析中如何区别白描和工笔细描?
工笔是指多角度细致全面的描写,多带有作者的个人色彩。多角度的意思是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
白描是简单质朴,有留白,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七、古代诗歌及赏析全部写出来?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3、声与色的结合(绘形绘色)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4、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
5、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八、曹操诗歌表达方式?
1、慷慨悲凉,梗概多气,豪迈奔放,有浓郁的抒情性。 真正确立诗歌的抒情本位,是在建安时期,在建安诗人中曹操诗歌率先表现出强烈的抒情个人化和个性化,他那沉雄之气根源于他自身的强大精神力量,正因为他有政治的高度和文人的敏感心灵,去审视社会,感悟生命,所以他的乐府诗歌才会这种独有的慷慨悲凉,梗概多气。这是曹操的乐府诗歌共有的风格特征,尤其是慷慨悲凉这个风格特征几乎成了建安时期整个文坛的特征。
2、古直苍凉,古朴自然。 这是曹操诗歌的重要风格特征。孔瑞明《曹操诗歌的民歌特色和文人性》中说:“钟嵘在《诗品》中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这概括了曹操诗歌风格所谓“古直”,“古”指的是古拙。
3、具有厚重的历史使命感 曹操由于他的特殊政治地位,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昂扬进取,自强不息。他一生征战,志在统一神州,他的诗歌下在他的志向和经历的记录。所以在他的诗歌中都基本具有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这是其他建安诗人诗歌不曾有的风格特征。扩展资料: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见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九、灯笼表达方式赏析?
灯笼表达方式费:《大红灯笼高高挂》张导的电影表达了喜庆欢乐详和的气氛。海上点起小小灯笼为远航的船支带来光明和温暖。
十、mowing诗歌赏析?
Mowing《割草》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写农村生活的短诗。
诗中描写日常生活,尤其是描写农村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在他生前,有文学评论家批评他把这些普通生活琐事写进诗里去,是不高雅的表现。弗罗斯特在一次采访中说:“要是诗歌不能懂得一切,懂得整个世界,【你们】诗歌就是无用的废物。”
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写的是独自一人在田里割草时的所想所感。他把镰刀拟人化了。诗一开
始,弗罗斯特就说他好像听见镰刀在【与】大地窃窃私语。用镰刀割草,当然会发出声响,所以,诗人说听见镰刀在【与】大地窃窃私语,既可以说是诗人割草时产生的一种幻觉,也可以说是借用拟人化了的镰刀的【耳】语,说出自己的想法。
他先说听不清镰刀在说什么,可能是在说太阳太热,也可能在说四周太静。接着,用“它”—镰刀—来说出这首诗的主旨,也就是诗人的观点:劳动才是真实的生活,劳动是最愉快的事情,劳动就是最诚挚的爱。“它”不幻想会有人恩赐给他闲适而不用劳动的生活,也不幻想有神仙精灵会送来不劳而获的黄金。因为这些都是“超过真实”的东西,因此也是“软弱无力”的。“它”想要的只是用最“真诚的爱”来割草。诗人认为:最甜蜜的美梦,只有靠劳动才能实现。
最后,诗人以“镰刀边【耳】语边把草割下,让它们在阳光下晒成干草”来结束这首诗。
至于诗歌的第11和12句,写到兰花草和【绿】蛇,我想诗人只是想描写割草时令人愉快的真实情景罢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