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汉语中把字句的使用比被字句多 ?
挖掘这个提问的出发点,可能来自与英语等屈折语「主被动」概念的对照。
主动被动二元对立,五五开,所以推演到汉语的「把字句」「被字句」可能也应该是五五开,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故而有此一问。
但汉语中「把字句」「被字句」所体现的并不是主被动关系,而是处置与授受之类的关系。
不像主被动 (体现在谓语述词的变位上) 非此即彼,汉语一句话可以既不是「把字句」,也不是「被字句」。
用「把字句」的场合体现主语对「把」后成分的处置,也能看出「将/把/拿」持有 > 掌握 > 处置一步步由实到虚的变化。将施加处置与受到处置的两元率先抛出后,句子实际上聚焦于「如何处置」。
因此,与 [甲] [处置] [乙] 相比,[甲] 把 [乙] [处置] 更能展现乃至强调 [处置] 本身。而且 [处置] 的一次性意味更浓,而不是一般性。
我把字写得工工整整 - 这是针对说话时一次具体写字行为而言的我写字写得工工整整 - 这是针对一般写字行为而言的我把杯子摔得粉粉碎 - 我摔了杯子这件具体的事我摔杯子摔得粉粉碎 - 我有高超的摔杯子技巧……
在 [处置] 部不强调补语「情态」的情况下,差别没有那么大
你把我灌醉你灌醉我我把字写出格我写字写出格
[处置] 部接动不接静,趋向可以,方位不行
我把他放出牢笼/推到水里/放在地上我放他出牢笼/推他到水里/*放他在地上 - 静态可能比较「文」,或根本不成句
区别远未穷尽,但主要的观点是,在同属「非被动」(只能临时用这个概念来简单划分一下) 的情形下,「把字句」往往具有与不含把的一般句式极不相同的功能,其特殊地位很难替代。
说完处置,再说授受。虚化的授受关系无非是延伸了实体的授受关系,从 [甲] 授 [乙] [丙物] / [乙] 受 [甲] [丙物] 延伸至 [甲] 授 [乙] [丙行] / [乙] 受 [甲] [丙行] 。
「给」的授予义强,因此同样的「把字句」替换为「给字句」时,句子最终体现「故意/特意」的概率会变大。
「被」由实意「覆盖」演变而来,可与「承」「蒙」对照类比——蒙您相助、承蒙不弃。
「被」的基本用法是述宾,以行为作为宾语 (「被迫」「被害」) ,而后才由「行为」扩展出小句,体现施加这一行为的主体,「被地主逼着走上了绝路」「被前夫害得倾家荡产」「被小狗咬了一口」。因此,主体对于完句而言不是必须的,「被逼着……」「被害得……」「被咬了一口」都是合法的句子。
但地位或作用同样表示收受的「由」「叫」「让」则来自使役的延伸,因此使役对象与行为两元皆不可或缺,呼应了经典的例句
行李叫/让雨淋了*行李叫/让淋了
不过有的方言在虚化上走得更远,「叫」也能脱离对象运用。
这段想说明的是,「被字句」并非作为被动与主动对立,而是作为收受与授予对立。因此,一方面「被字句」可以在保留收受框架的前提下,替换其他表示收受的用法 (在这些用法中,「被」结构上最万能也最无脑,但意义上却往往不自然或感情色彩错位) ;另一方面,「被字句」的收受框架也可以转换为对等的授予框架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补充一点儿为什么「『被」结构上最万能」。上文已经提到,蒙受式的基式是述宾,本质上是接续体词类,对动词而言,实际上是「动名词」,即「行为概念」,而非「行为实践」,因此这里的宾语不能按动词来活用 (体、动量、补语、重叠) ,只能按名词活用。
捱打 >捱了两下打 / 捱了好重的打*捱打了两下 / 捱打得很重 / 捱打打看
但「被」则已经超前跑到了可以直接接续体词,并且打破了语体疆界,文词语词单双音来者不拒,即插即用,所以称其为「万能」。
因此「被字句」只有在施加者不明、需要隐去、不必提及的场景下,具有一定的必要。而甚至这种场景都可能用「有人」「大伙儿」之类的不定指以处置或授予框架来表达。
二、“被”字句与“把”字句的区别?
把字句的句式:动作的施动者在前,被动者在后。 例如:我把书放在书架上,“我”是动作的施动者,“书”是动作的被动者。 被字句的句式:施动者在后,被动者在前。 例如:书被我放在书架上,“我”还是施动者,“书”还是被动者。
三、把字句被字句的转换方法?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方法
“ 把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把什么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主动者,后者的“什么”为被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
把字句=主动者+把+被动者+动作成分
“ 被字句”的基本格式是“什么被谁怎么样”。
其中前 者的“什么”为被动者,后者的“谁”为主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
被字句=被动者+被+主动者+动作成分 二.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方法
首先要找出句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再“主被互换,把被互换”即可。 提醒注意:1、主动者和被动者的位置要互换。 2、在互换中,句子中出现的成分不能随意丢掉。
3、在互换中,句中的词语搭配不能改变。
首先找出句子中人和物的关系,再用把字句或被字句来重新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四、比字句怎么划分句子成分?
这句话中的“比”是介词,介词词组多作状语。
我(主语)比你(状语)大(谓语)五岁(宾语)。五、把字句改被字句的口诀?
一年级把字句改被字句口诀:主语变宾语,宾语变主语。把变被,被变把。
把字句与被字句的转换微习题
“把字句”变换“被字句”
1、小红把作业写完了。
2、爸爸把画挂在了墙上。
3、妹妹把衣服弄脏了。
4、乌云把太阳遮住了。
二、“被字句”变换“把字句”
1、足球被我踢进了大门。
2、小树苗被大风吹倒了。
3、杯子被我打破了。
4、我被爸爸骂了一顿。
六、group by字句与where字句的区别?
1.对where理解基本正确
2.having子句对groupby子句设置条件的方式与where子句和select语句交互的方式类似。
where子句搜索条件在进行分组操作之前应用;而having搜索条件在进行分组操作之后应用。having语法与where语法类似,但having可以包含聚合函数。having子句可以引用选择列表中出现的任意项。
以上一段是我拷过来的,实际就是说,having
的效果,和where是差不多的。差别在于分组前可以where
但是group
by
分组后,显然不能再次where,所以要用having。
七、有逗号的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把字句,用“把”字将动作和对象提到动作前面,并在动作前面加上“把”字的句型。
被字句,将接受动作对象提到动作发生者前面,并在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加上一个“被”字,表示被动。
例如:他把老人的手紧紧地握住了,转换为被字句:
老人的手被她紧紧地握住了。
把字句的基本的结构为:主语+“把”+宾语+动作。
被字句的基本的结构为:宾语+“被”+主语+动作。
“被”字句是指在核心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或单用“被”的表示被动的主谓句。它是受事主语的一种。
把字句,是汉语中的一种主动式动词谓语句。这种句式又称为“处置式”,因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宾语作出了“处置”,例如使其位置或状态改变。
八、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句式结构的不同?
把字句 现代汉语的一种句式。用介词“把”构成的句子。 其结构模式可以记作:甲把乙怎么样。基本结构是: 名(施事)+把+名(受事)+动+其它。 汉语动词谓语句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之后,而用了“把”字就能把宾语提置于动词之前,以强调行为结果或行为方式。 这种句式在语义上可视为宾语前置,在结构上则是介词结构作状语。 把字句的成立有某些条件: ⑴动词一般是能带支配对象的行为动词,即能带施事宾语的及物动词。 ⑵所用动词的前边或后边要带有表示结果或方式的附加成分。 ⑶“把”字所介系的宾语通常是确定的,即说话人要有确指的对象。 在书面语言中,有时用“将”字代替“把”字,仍称把字句。 【示例】夕阳西下,太阳的余光把天空渲染的格外美丽,好似红色的绫罗绸缎般夺目. 在这次的大地震中许多老师将(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亡的威胁留给了自己.被字句 现代汉语的一种句式。用介词“被”构成的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其结构模式可以记作:甲被(乙)怎么样。基本结构:名(受事)+被+名(施事)+动+其它 被字句的成立条件: ⑴主语是受事,“被”字所介系的名词是施事。 ⑵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 有时“被”字直接用在动词之前,即施事者省略。 过去被字句一般用于表达不幸或不愉快的遭遇,后来突破了这种局限。 口语中常用“叫”、“让”、“给”替代“被”,仍称被字句。 【示例】小张被大家推举为劳动模范。 他被激怒了。 大哥,我让人打了。 人们的衣服被蒙蒙细雨淋湿了。把字句的主语是施动者,一般是人。被字句的主语是受动者,一般是物。掌握两种句式的关键在于找准施动者和被动者,然后找到他们应该在的位置,就绝对没问题了。把字句被字句可以互相改写。例如:
1.风把小树吹倒了。小树被风吹倒了。
2.我把花瓶打碎了。花瓶被我打碎了。
3.我把作业写完了。作业被我写完了。
4.老师把课文读了一遍。课文被老师读了一遍。
5.爸爸把自行车修好了。自行车被爸爸修好了。
九、斟酌字句的意思?
意思是考虑文字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字”的基本含义为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如文字;引申含义为文字的不同形式,书法的派别,如草字;书法的作品,如字画。
在现代汉语中,“字”还有人的别名的含义,如表字。
十、被字句的注音?
“被”字的多音字的拼音是[pī ]
被的读音是:[ bèi ]和[pī ]
读音[ bèi ]释义:
睡觉时覆盖身体的东西:~子。~单。棉~。毛巾~。羽绒~。~褥。
盖,遮覆:~覆。泽~后世(恩惠遍及后代)。
遭遇,遭受:~灾。~难(nàn)。
被动[bèi dòng]:受外力推动而动。
棉被[mián bèi]:絮了棉花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