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鸿雁》表达了什么
鸿雁--苏武牧羊时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表示盼望、惦念外出之人的音讯,传达思念之情,也表达游子漂泊思乡之情;因大雁总是结队迁徙,途中常掉队的孤雁,诗人常用“孤雁”“孤鸿”“断鸿”来喻人,表达或孤独、或孤高、或受尽迫害等情感。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
二、鸿雁寄托的情感
李清照一剪梅中用到的意象有: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雁,月,西楼,花及水。
原文如下: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兰舟:这里指小船。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译文:
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三、鸿雁表达的思想
鸿雁歌曲要表达的思想:
秋去冬来、大雁南飞,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对逝去往事的感怀,悠扬的歌声表现了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让我们共同珍爱今天的美好!不醉不还。
鸿雁南飞,是因为江水长,草秋黄,草原上的琴声忧伤,但鸿雁心中的家乡是北方。鸿雁北归还,此时草原上春意暖。带上我的思念,不管天空有多遥远。这就是游子对家乡的思恋,淡淡忧伤的乡愁之情。
四、鸿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是什么
“鸿雁”在古代的寓意是指:流民、哀情、游子、乡情、书信。
1、流民。 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 《鸿雁》先秦:佚名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释义: 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鸿雁翩翩空中飞,聚在沼泽的中央。
2、哀情 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 《鸿雁》先秦:佚名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释义: 鸿雁翩翩空中飞,阵阵哀鸣声嗷嗷。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劳。惟有那些糊涂虫,说我闲暇发牢骚。
3、游子。 因为大雁每年定期往返于南北两地的习性,让辗转漂泊的人们找到了知己,又或许是大雁一心向南却不忘出生地的精神打动了人们。流落在外的游子,总是在大雁的踪迹里勾起家乡的回忆。而鸿雁,也成为了游子的代名词。 《送征雁》唐代:钱起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释义: 秋意萧索,长空万里,一片明净;天空中传来一阵凄凉的叫声,一队孤独的大雁正往南方飞去。秋风瑟瑟,翻卷寒霜,凄冷彻骨;风卷残云,云开见月,惊起飞雁。 征途如此遥远,真担心会累断大雁的翅膀;大雁的影子虽然看不见了,但隐隐还能听到它的声音。遥望天外,已经看不到大雁了,心中未免惆怅,乡愁不禁油然而生。
4、乡情。 在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听闻大雁由远及近的鸣叫声,思乡情绪不由得涌上心头,想要归家的想法久久萦绕脑海,连绵不绝。 鸿雁或许无法真正帮助我们把自己的思念传递到家乡或某一个人,但当我们望见那一行向南而去的雁阵、听见它们在漫长的旅途中相互鼓励的鸣叫声时,心中对故乡亲人的那一抹挂念便会不自觉地浮现出来。 《闻雁》唐代: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释义: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无穷无尽。在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里,独坐楼中书房听那北来的雁叫声。
5、书信。 相传西汉时期,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到北海牧羊,十年都不得回汉。苏武绑了书信在一只南归的大雁身上,恰巧被汉朝皇帝打猎时看到,他才得以被解救回朝。自此之后,鸿雁变成了离家在外的人传递书信的信使。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释义: 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五、鸿雁表达的意象的含义是
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的大雁飞来,心头顿时生出一线希望,兴许大雁会带来故国江南的音信。可等待半天,大雁飞过,音信全无,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失望.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阵”、“雁序”、“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来。强调的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
“雁行”:谓相次而行,如群雁飞行之有序列。《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有“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的诗句。
“雁序”:飞雁的序列。杜甫有诗《天池》:“九秋惊雁序,万里狎鱼翁。”更有用“雁序”来喻兄弟的。
六、鸿雁表达的是怎样的情绪情感
1717年一个不同寻常的夜晚,在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的草原上,迎来了一个男婴,他就是莫日根巴特尔——长大后便是著名的梅力更召三世活佛。
在当时,从民间要选出第三代梅力更召的活佛,经过层层筛选,还是孩童的莫日根巴特尔被选为梅力更召转世灵童,取法名罗布生丹毕佳拉森,从此开始了他另一段精彩的人生。经过多年学习,他掌握了蒙文、藏文、梵文、满文、汉文、朝鲜文、维吾尔文及印度、尼泊尔、阿富汗、哈萨克等国的语言文字及佛文经典。在多年的住持生涯中中,每每感到无力,亲人的期盼和挂念成为了他唯一的支柱。
罗布生丹毕佳拉森的同胞妹妹早在几年之前便来现今鄂尔多斯地区嫁为人妇,兄妹互相思念只能靠书信往来,但妹妹不识字,一封回信需要找人代写,十分费劲。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雁足传书的佳话,"鸿雁"往往是互通书信的意向表达。
妹妹浓烈的忆乡情让婆家对她心生不满,一段时间后婆媳关系开始有些不睦,妹妹只能把心中的思乡情意托人写信传给远方的哥哥。哥哥无力改变现状,能做的只能劝妹妹暂时忍耐并且缓解和婆家的关系,他们兄妹二人的书信就像天上的鸿雁,一年一反,成为了兄妹二人每年最重要的期盼。
终于妹妹一次回北边的娘家探亲,第一件事来到寺庙里看望心中思念的哥哥,罗布生丹佳毕拉森抑制不住心中同样的思乡情绪,见面妹妹便泪流满面。西公旗王爷得知兄妹二人的情况后,面对王爷的盛情难却,就留了下来。活佛宴会陪着妹妹,多年未见,自然盼望她能多留下来叙旧。酒过三巡,王爷隆重邀请活佛为大家抚琴唱歌,活佛拿起手中的乐器,即兴创作新歌一首,名为《鸿嘎鲁》,就是借鸿雁表达了对亲人家乡的浓烈情感。
七、鸿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怎么写
鸿雁这首歌表达的意思是,爱情可以超越时空,异地恋也能撑到最后。歌词中用“雁过留声”和“千里客”来形容恋人之间的爱情,强调了爱情的坚贞不渝、两心相隔却永远不变。歌词中的“鸿雁横空几千里,一声一声传情语”,表达了恋人之间的爱情可以跨越千里,传递真挚的情感。
此外,歌词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加深入地表达出恋人之间的爱情可以无论多远,都能够感受到彼此的思念。通过这首歌,我们可以体会到爱情的力量,尽管我们可能不在一起,但是我们可以用心去感受,并且把彼此的思念传递给对方。
八、鸿雁想表达的意思
这两句表达和友人萍水相逢,只能做暂时停留,不能长相聚,象云影倒映在江水里,只有片刻就散了,象鸿雁在北方只能做暂时停留。
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云朵的影子浸在江水里,鸿雁正打算往南飞。带着酒壶和客人们一起登山去往哪里呢?当然是找一个苍翠清寂、烟雾氤氲的地方。人世间难得一笑,还好有紫萸黄菊可以摘下来插满头,尽兴而归。风景还是往年的风景,可惜人早已不是往昔的人了。
为了庆贺重阳节,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请不要再推辞不喝了。人活着就像寄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非要奔波劳碌,到最后还怨恨人生苦短呢?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春花开了又谢,亦有无数日的月亮盈了又缺,无穷无尽。如果能够明白,就不会再有危机感。你去问问齐景公,何必为人生短暂而泪沾衣襟。
九、鸿雁表达的意境是什么
天末怀李白
杜甫〔唐代〕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从天边吹来阵阵凉风,你现在的心境怎么样呢?
不知道我的书信你何时才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全诗情感真切深挚,风格婉转沉郁,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诗人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应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