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己亥杂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一、创作背景
1、《示儿》:《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2、《题临安邸》:这首《题临安邸》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3、《己亥杂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
二、表达的内容不同
1、《示儿》:表达了作者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2、《题临安邸》:表达了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己亥杂诗》:表达了作者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
这三首诗都是爱国主义诗作,不同的是:示儿是期盼收复失地,题临安邸是谴责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图恢复中原,己亥杂诗是希望当权者能广开贤路聚集人才振兴国家。
二、己亥杂诗的表达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想要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
原文:己亥杂诗·其五
清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三、己亥杂诗想表达的情感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风气峙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是清末龚自珍的诗歌。
这首诗歌,作者以风雷为喻,指出了当时的官场政治的黑暗,也希望清朝统治者能够改过自新,重新振作,不拘一格的运用人才,然后达到富国强兵的状态。
四、己亥杂诗的诗歌情感
《己亥杂诗》表达了作者离开京城的忧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但是仍然想要为国家出力,想要效忠于国家的爱国情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有着非常丰富的寓意,成为千古名句。
五、己亥杂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己亥杂诗》表达了虽然辞官但依然心系国家安危的爱国之情。
六、己亥杂诗表达诗人的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想要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
原文:己亥杂诗·其五
清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扩展资料: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
七、己亥杂诗表现的情感是什么
写了诗人以下三种心境:1、心甘情愿的远离官场。2、虽不在其位,但心系国家。3、人非草木,熟能无情。
诗的前两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