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嫉妒心理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来源:www.hylnbx.cn   时间:2023-01-25 11:56   点击:75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嫉妒心理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嫉妒心理是一把双刃剑,你用好了,对你来说是一种助力,你用的不好,害人害己

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有哪些?

一、自私心理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争名夺利,甚至损人利已。这种心理对于交际危害极大。它时时处处会伤害到别人,这种人永远也不会找到真正的朋友。

二、自傲心理

处处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趾高气扬,轻视别人,甚至贬低别人、嘲笑别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种心理对于交际危害很大,这些人也很难与别人相处。

三、猜疑心理

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四、逆反心理

有些人总爱与人抬扛,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五、排他心理

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有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

六、作秀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七、互利心理

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久而久之会失去知心朋友。

八、冷漠心理

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也不能交到较多的好朋友。

九、嫉妒心理

有的人嫉妒心理较强,看到别人的成功,不是为他们高兴,而是嫉妒。相反,当看到别人受挫时,往往幸灾乐祸。这种人不给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也会受到身边人的反感。这也会使别人不愿与之交往。

十、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己短不知己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怯于表现自己,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会阻碍自己计划与理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以上这些心理不但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对于人际交往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人不愿接近、难以接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时常检查自己,预防产生这些心理,用热情健康的良好心理品质去接触身边的每一个人,去享受美好的人间之情。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相反,心理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交朋友结友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三、心理学概念:情绪情感在交流中的作用

“情感交流式”习作指导模式初探

小学语文修订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习作指导“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受,不说假话空话。”那么,如何在习作指导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引发学生情感冲动,使学生心潮澎湃,情绪激昂,产生强烈的情感倾诉欲望,拿起笔来,找个谈心对象,用细腻的笔墨,倾吐情感,抒发情感,交流情感,让习作成为情感倾诉和交流的温馨的天地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情感交流式”的习作指导模式,其基本结构初探如下:

一、创设情境──诱真情

1.模拟“情场”,营造情感倾吐氛围。作文应是心与心交流的书面形式,应有一定的情感铺垫,切忌一开始就接受写作任务。因此,新课伊始,采用故事引题、谈话引题、情境引题等方法,创设并把学生带入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或模拟的“情场”(即富有真情实感的生活情境)之中,通过置身体验,以情动情,或换位体验,以情移情等方式,增强强烈的情感体验,引发澎湃的情感共鸣,营造一种浓郁的情感倾吐氛围,让学生产生想吐一吐心里话的情感冲动。

2.适时点拨,指导情感交流方式。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铺垫和冲动后,要适时适度地结合有机载体,渗透和点拨情感交流方式和习作要求,为习作和情感表达作好铺垫。主要可以渗透:①真情表达方法。a、直接抒情法,即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写,说真话,吐真情;b、借事抒情法,即通过一两件事例来表达自己产生如许情感的原因,借事抒发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情感;c、议论抒情法,即对某事某人直接表示自己的看法和情感……②按一定顺序把心里话说清楚,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说具体,适当地把习作的要求(如围绕一个意思把事情写具体,写清楚等),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有机载体之中。

二、追忆生活──燃真情

1.翻阅日记,追忆往事,点燃真情。指导学生边翻阅日记,边重温“日记”梦,重温往昔的趣事、乐事、要事,重温自己所参观过、所置身体验过的美景,在头脑屏幕上再现出来,轻轻地“叙说”,慢慢地“品味”。

2.闭目想象,追忆往事,点燃真情。让学生闭上眼睛(播放轻音乐),倒放“生活”带,重温往事,再次点燃真情,引发情感冲动。比如引导学生翻翻日记找一找,闭上眼睛想一想: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和他发生的哪一件事使你至今难以忘怀?为什么印象这么深刻?把当时的情形在头脑中过过“电影”。这样,在追忆往事中重温旧梦,引发旧情,点燃心中的情感之火。

三、开启心扉──诉真情

当学生在回忆往事中,重温了往昔的情感体验,点燃了心中的情感之火,心潮澎湃,蓄满了情感冲动,引发学生倾吐心扉,打开情感闸门,拿起笔来描述情感,抒发情感已是水到渠成。

1.少限制,多引导,在自由表达中倾吐情感。此时此刻,任何讲究形式、注重文体、不合时宜的指导,都是情感倾泄的障碍。其结果或是堵住学生倾吐之“口”,使学生有话说不出,或是转移学生的注意,淡化学生情感,阻断学生想象,使学生无话可说。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找个“谈心对象”(或是某人某物,或是自己),拿起笔来用书信或日记等适宜自由表述的形式,“面对面”地向他们细细地描述,轻轻地倾吐自己的真实感受,真正做到怎样想就怎样写,说真话,吐真情。

2.说真话,吐真情,在真实表达中抒发情感。唯有真实的才是美丽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人记事中说真话,吐真情,做到:①感情“真”,怎样想就怎样写,诚实地描述自己的真情实感;②事例“实”,所选事例应是亲身经历的,不应凭空捏造,抄套范文;③表达“准”,要用恰当的词句,准确描述真实或想象的事物,正确表达真实的感受,做到人真、事真、景真、情真。

四、自由交流──品真情

习作的讲评是学生情感的又一次体验与交流。教师的作用是以一定的评价体系参照学生作文,引导、渗透作文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以肯定优点为主,通过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优点,理解他人的思想,尊重他人的情感。同时,根据自己表达情感的需要,考虑和自主修改文章,自由交流自己的感情。具体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1.在自由交流中评改。首先,选择写得内容具体、情感真实的作文由该同学在班上朗读交流(事先征得本人的同意),让全班同学参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如下)进行评讲,修改;其次,让学生自由选择要好的同学,互相读作文,评作文,自由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最后,由学生根据自己情感表达的需要和方式,自主地修改自己的习作。

(评价标准:①思想内容方面。淡化思想内容,允许学生怎样想就怎样写,真实地表达平常而又普通的感觉、看法与思考,抒发真实而又自然的情感,交流独特而又富有个性的思想,但应强调的是写“套话”、“假话”的,可算是思想性差的作文。②选材方面。生活中的万事万物,只要觉得有意思、有表达的欲望,能反映或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都可以作为习作的内容。③语言表达方面。作文中朴实简明的语言与生动优美的语言同样应该得到肯定,对小学生来讲,重要的是如何用常用词汇确切地表达自己真情实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④评分标准方面。只要学生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只要语句通顺连贯,意思表达清楚,有一定条理,哪怕是朴实无华的都是一篇好习作,都应给学生高分的机会,给学生一些热情的鼓励,给学生一份成功的喜悦。)

2.在直接交流中评改。对某个人说的心里话,如果方便的话,可让学生直接交给他去看,即互相交流感情,增进了解,又检验学生是否做到说真话,吐真情,是否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自己的真情实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