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交往的距离理论是什么?

来源:www.hylnbx.cn   时间:2023-06-11 11:25   点击:223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交往的距离理论是什么?

人和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人人都需要一个私密的自我空间,它犹如一个无形的“气泡”,为人们自身划分出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领域”被他人触犯时,人便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开始恼怒。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便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实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

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

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起身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距离法则”运用在人际关系中,便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能距离太远,太远了关系会显得生疏,从影响力的角度考虑,便无法施加影响;但也不能距离太近,太近了,关系太过亲密,势必会出现摩擦、矛盾,同样不能更好地实施影响。最合适的距离,应该是不远不近、不亲不疏、不分不离。

最合适的距离,应该是不远不近、不亲不疏、不分不离,让各自都有自己的空间和秘密,也让彼此都能够体会到对方的关心与爱护。这样,当你求助对方或者接触对方的时候,对方也会接受你的请求,而你也更易向对方施加影响。

通常而言,彼此间的自我空间范围是由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与他们所处的情境来决定的。据此,心理学家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者距离,每种距离分别对应不同的双方关系。

第一种是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距离,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亲密无间”。它的近范围在0.15米左右,远范围是0.15~0.44米,在此距离内,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程度上的身体接触来体现出相互之间亲密友好的关系。

第二种是个人距离。这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在此距离内,人们相互之间直接的身体接触不多。其近范围是0.46~0.76米,以能够互相握手及友好交谈为宜。这是熟人之间交往的空间。

第三种是社交距离。它和个人距离相比,无疑又远了一步,体现的是一种社交性或者礼节上的比较正式的关系。其近范围是1.2~2.1米,人们在工作场所与社交聚会上通常都保持这种空间距离。

第四种是公众距离。这种距离是在公开演说时演说者和听众之间保持的距离。它的范围一般为3.7~7.6米,其最远范围在几十米以外。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尽管我们有着良好的愿望,希望提高自己与别人的亲密度,但也必须记住“亲密不可无间,美好需要距离”。

二、人际关系的距离分为哪五级?

第一层是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无间隔,即我们所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尺(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致能相互能相互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第二层是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以较少直接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的交往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范围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进入这个范围。

第三个层次是社交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

第四种层次是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

三、人与人距离多少合适?

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我觉得正常的距离就为合适。

也不要太远了,也不要太近了。太远了显得疏离,显得生疏,有陌生感。太近了,没有亲切感。

所以不远不近正好。

多么好的朋友,亲密无间,无话不谈,他们之间也得保持一定的距离。都没有控制对方的权利,人和人都有自己的自由。好的朋友只添香,不添乱,这就是最好的距离。

四、社交距离是多少?

社交距离一般在多少米以内

社交距离一般在12-37米以内。

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谈,在小型招待会上,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离,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

社交距离属于人际交往距离的一种,而且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人们的个体空间需求大体上可分为四种距离:公共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

五、人际距离对沟通的影响?

首先,距离的邻近为人际交往创造了频繁接触相互熟悉的环境,而熟悉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前提条件之一。越是邻近的人,交往的机会就越多,机会越多越熟悉,越熟悉就越了解。这就是所谓“日久生情”的道理。

其次,距离邻近影响着相互之间的利害关系家都比较重视搞好邻近关系。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如果你与周围的人相处得比较融洽,在遇到困难时,大家热情相助,就会使困难得到较快的解决;如果你与周围的人关系紧张,在遇到困难时,大家不仅不帮助,还会幸灾乐祸,这时候你就会品尝到世态炎凉的滋味了。所以,在你和周围人交往中,经常关心和帮助他人,这样不但对他人有好处,对自己也将十分有益。

六、人际关系中多少米为私密距离?

公众距离范围在360~760厘米之间,属于人际交往中的正式距离。处于该距离的人,可以很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卫行为。它多出现在陌生人之间,或正规场合。

社交距离较近的社交距离是120~210厘米,多出现在个人交往中,如职场交往和商业会议;较远的社交距离为120~360厘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大多保持这种距离。

个人距离范围大约在44~120厘米之间,这个距离通常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

亲密距离在0~44厘米的范围内,这种距离只出现在有特殊关系的人之间,如父母与子女、夫妻、恋人。对关系亲密的人来说,这个距离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和体温等信息

七、人与人之间最安全的距离3米?

距离,物与物之间要保持,人与人之间更要保持。开车,归根结底就是个保持距离的问题。情感,说来说去也是距离没把握好。所以无论情感事故还是安全事故,首先考虑的是距离。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为人际交往划分了四种距离。

1. 公众距离:3.7米~7.6米。在公共场合,无关系或不认识的人之间是这个距离最合适。这里指的是机场、码头拉着行李箱时的距离,而不是排队过摆渡车或挤地铁。

2. 社交距离:1.2米~3.7米。这是一个桌上吃饭或到某单位办事的距离,体现出一种公事上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

3. 个人距离:46厘米~122厘米。这是同事之间或拥挤办公区域的距离,若是低于半米,就会感到不舒服,特别是不同性别的人。低于半米就意味着入侵。

八、人际距离中属于社交圈的多少米?

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大概是120~370cm,就像隔一张办公桌那样。

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谈,在小型招待会上,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离,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

一次,一个外交会谈座位的安排出现了疏忽,在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没有放增加距离的茶几。结果,客人自始至终都尽量靠到沙发外侧扶手上,且身体也不得不常常后仰。可见,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需要有不同的人际距离。距离与情境和关系不相对应,会明显导致人出现心理不适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