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人重视人际交往距离
人与人之间存在或远或近的距离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为人际交往划分了四种距离。
1公众距离:3.7米~7.6米顾名思义,无关系或许不认识的人之间的距离,例如公共场合中无关系人之间的那种距离2社交距离:1.2米~3.7米是体现出一种公事上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3个人距离:46厘米~122厘米人与人之间的独处空间吧,我是一个非常注重个人距离的人。不要侵犯我的距离,别离我太近,我会发飙的。4亲密距离:15厘米~44厘米15厘米以内,是最亲密区间,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息。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44厘米以内,在异性,只限于恋人、夫妻等之间,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二、人际交往距离当中的亲密距离的空间范围为
人和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人人都需要一个私密的自我空间,它犹如一个无形的“气泡”,为人们自身划分出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领域”被他人触犯时,人便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开始恼怒。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便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实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
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
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起身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距离法则”运用在人际关系中,便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能距离太远,太远了关系会显得生疏,从影响力的角度考虑,便无法施加影响;但也不能距离太近,太近了,关系太过亲密,势必会出现摩擦、矛盾,同样不能更好地实施影响。最合适的距离,应该是不远不近、不亲不疏、不分不离。
最合适的距离,应该是不远不近、不亲不疏、不分不离,让各自都有自己的空间和秘密,也让彼此都能够体会到对方的关心与爱护。这样,当你求助对方或者接触对方的时候,对方也会接受你的请求,而你也更易向对方施加影响。
通常而言,彼此间的自我空间范围是由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与他们所处的情境来决定的。据此,心理学家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者距离,每种距离分别对应不同的双方关系。
第一种是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距离,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亲密无间”。它的近范围在0.15米左右,远范围是0.15~0.44米,在此距离内,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程度上的身体接触来体现出相互之间亲密友好的关系。
第二种是个人距离。这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在此距离内,人们相互之间直接的身体接触不多。其近范围是0.46~0.76米,以能够互相握手及友好交谈为宜。这是熟人之间交往的空间。
第三种是社交距离。它和个人距离相比,无疑又远了一步,体现的是一种社交性或者礼节上的比较正式的关系。其近范围是1.2~2.1米,人们在工作场所与社交聚会上通常都保持这种空间距离。
第四种是公众距离。这种距离是在公开演说时演说者和听众之间保持的距离。它的范围一般为3.7~7.6米,其最远范围在几十米以外。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尽管我们有着良好的愿望,希望提高自己与别人的亲密度,但也必须记住“亲密不可无间,美好需要距离”。
三、霍尔人际交往距离
在他的研究里面表示15厘米以内的是恋人的距离,因为这是亲密距离范围。
四、交往距离在一米左右属于哪种人际交往距离
初次商务会见,双方沟通的礼貌距离是50~80厘米!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交往时,会无形中感到彼此间有一定距离才能心定神安,商务见面尤其如此,过远或过近都可能引起不适。根据研究表明,人际交往的间隔在50~80厘米时,正好能亲切握手,友好交谈,朋友和个人也不容易打扰到两个人圈子!
五、人际交往距离中亲密距离是多少
我觉得是你可以给我提建议但是不能干涉我的决定。
你可以参与我的生活但是不能左右我的生活。
没有决定结婚之前不轻易见家长。
给彼此私密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秘密,没必要让对方什么都说。
可以对方查看手机但是不能无理取闹,有问题一起解决而不是争吵甚至冷战。
我觉得距离这个词不能说是宏观的距离,抽象的距离更重要,但是标准因人而异,最舒服的距离就是我有我的生活,我的生活有你。
六、人际交往距离分为哪四种
这要视你们的关系程度而定,一般人际交往都有一个距离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人们的个体空间需求大体上可分为四种距离:公共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
公众距离,可以到360cm那么远。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社交距离,大概是120~360cm,就像隔一张办公桌那样。
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谈,在小型招待会上,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离。
个人距离,大概从45cm~120cm,就像伸手碰到对方那样,虽然认识,但是没有特别的关系。
这是在进行非正式的个人交谈时最经常保持的距离。
和人谈话时,不可站得太近,一般保持在50cm以外为宜。
亲密距离,从45cm~零距离,一般是亲人、很熟的朋友、情侣和夫妻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当无权进入亲密距离的人闯入这个范围时,会令人不安。
七、演讲者和听众的人际交往距离
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人们的个体空间需求大体上可分为四种距离:公共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
社会心理学中所说的人际交往距离。人际交往距离指的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主观上认为的心理安全距离。在此范围之内,个人感觉安全;超出了这个范围,将会引起个体的焦虑和紧张。
八、人际交往距离包括
1公众距离:3.7米~7.6米顾名思义,无关系或许不认识的人之间的距离,例如公共场合中无关系人之间的那种距离2社交距离:1.2米~3.7米是体现出一种公事上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
3个人距离:46厘米~122厘米人与人之间的独处空间吧,我是一个非常注重个人距离的人。不要侵犯我的距离,别离我太近,我会发飙的。
4亲密距离:15厘米~44厘米15厘米以内,是最亲密区间,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息。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44厘米以内,在异性,只限于恋人、夫妻等之间,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
九、四种人际交往距离
与人交往的空间距离是多少呢?这首先要看你与谁交往。美国学者霍尔研究发现,46厘米至61厘米属私人空间,女友可以安然地呆在男友的私人空间内。若其他女人处在这一空间内,她就会显得不高兴,甚至会大发雷霆。同样,男友也可以自由自在地呆在女友的私人空间内。若其他男人进入这空间时间稍长,他肯定会吃醋。私人空间可以延长到76厘米至122厘米,若讨论个人问题是恰当不过的了。你若是与情人约会,可千万不能超过46厘米,否则对方觉得你疏远了他(她),对他或她没有热情,可能引起情人间的误解。到办公室找领导办事,最佳的空间距离为122厘米至213厘米。小于该距离,领导会误认为你强人所难;大于这个距离,领导会误认为你不真心实意想办事。领导人的办公桌较为宽大,就告诉了你这一空间信息。 若你想从非亲密朋友那里获得某种信息,有效的空间距离为213厘米至366厘米。小于这一空间给人以盛气凌人的印象;大于这一空间会使别人觉得你没礼貌,你也就不可能获得真实的信息。这个空间距离也是与普通朋友交谈的适当距离,过小他人就认为你俩在密谋不可告人的勾当;过大你们都会觉得话不投机半句多。366厘米以上的距离,是演讲者与听众或两人不愉快谈话的有效空间。 有趣的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要处理不同的人际空间。若与美国人交谈,必须保持在60厘米左右的空间距离上,这是他们认为最有分寸最友好的空间;若与一名阿拉伯人谈话,就要小于这个距离,否则就会出现你往后退他往前追的滑稽场面。因为,前者生活在非常接触性文化环境中,而后者则生活在接触性文化环境中。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离他喜欢的人比离他讨厌的人更近些,要好的人比一般熟人靠得更近些。同样亲密关系情况下,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人保持较远些的距离;异性谈话比同性相距远一点,两个女人谈话总比两个男人谈话挨得更近些。 合理运用你和他人的空间,会使你取得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 由于非典型肺炎的威胁,人们格外注意彼此之间的距离。在这些日子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增加了,但人际交往的距离却被迫拉大了,孩子只能以这种方式和妈妈见面。“密切接触”几乎成了“危险”的同义词。随着非典发病人数的下降,我们相信正常的生活离我们已不再遥远。那么在正常的生活中又该如何把握人际交往的距离呢? 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在交往时分成四种不同的距离,即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亲密距离是一个人与最亲近的人相处的距离,在0到45厘米之间。陌生人进入这个领域时,会使人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排斥反应。我们看到,在拥挤的公共汽车里,互不相识的人通常保持着僵直的身躯,尽量避免身体的接触,而夫妻、恋人、父母与孩子则会依偎在一起。如果最亲近的人长期不能在亲密距离中相处,会导致情感缺失,甚至会在生理上出现不良反应。一项对比试验表明,经常接受母亲抚摸的婴儿神经系统发育得快,比其他婴儿更活跃、体重增加的速度会比那些不受抚摸的婴儿快出47%。因此专家们认为,亲密距离是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敏感的距离,每个人都必须谨慎地把握这个距离。 个人距离的范围是45厘米到1米之间。人们可以在这个范围内亲切交谈,又不致触犯对方的近身空间。一般朋友和熟人在街上相遇,往往在这个距离内问候和交谈。 社交距离一般在1到3.5米之间。其中1米到2米之间通常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处理私人事务的距离。例如在银行取款时要输入密码,为了保护客户的机密,银行要求其他客户必须站在“一米线”之外。 2到3.5米是远一些的社交距离。商务会谈通常是在这个距离内,相互之间除了语言交流,适当的目光接触也是不可少的,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在屏幕上,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多是中近景,这是为了缩短与观众的距离。因为这个景别的视觉效果是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只有两米左右。 公众距离往往是公众集会时采用的距离。一般在3.5米到7米左右。超过这个距离人们就无法以正常的音量进行语言交流了。所以有经验的语文老师会走下讲台朗读课文,以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人际交往的四种状态只是大致的划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把握人际距离的准则会有所差异,但基本规律是相同的。和喜欢的人交谈要靠得近,熟人要比生人靠得近,性格外向的要比内向的人靠得近,女人之间比男人之间靠得近。仔细想来,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都建立在恰当的交往距离之上,而人与人之间的某些冲突却往往是从不恰当的距离开始的。因此,在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距离语言”,我们才能在越来越拥挤的地球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在越来越频繁的人际交往中科学地把握好距离。"
十、人际交往距离多少米为宜
”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将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分为四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亲密距离为0~18英寸。亲密距离仅限于情感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比如情人之间,亲人之间。如果情境迫使互不相识的人相互介入他人的亲密距离,比如在拥挤不堪的公共汽车上,那么常常会导致心理上的烦躁,争端也常常容易发生。不过,大多数人在这种情境下总是以躲避他人视线、背朝他人等方式来显示彼此的心理距离。
个人距离为1.5~4英尺。1.5~2.5英尺是朋友之间进行沟通的适当距离。而如果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就构成了对别人的侵犯。因此在与陌生人讲话时,千万不要闯进这个距离,否则你会发现,在你说话时,他(她)会慢慢往后退。2.5~4英寸是人际交往的最佳距离,在这个距离里面的交往是最融洽、最和谐的。
社交距离为4~12英尺。这个距离适合正式的会谈和外交活动。
公共距离为12英尺以上。这个距离不适合人际交往,只适合演讲。有研究表明,在这个距离中进行人际沟通容易造成敌对和相互攻击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