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8年全国卷2语文作文?
2018新课标全国II卷高考作文
2018新课标全国II卷高考作文详情: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的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收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2018年全国卷三语文作文?
本次作文结合热点,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改革开放三部曲”以三条标语口号浓缩改革开放不平凡的四十年历程,折射出发展阶段的演变和发展方式的变迁。40年的物换星移,40年的高歌猛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由此我们开始了“改革开放”,重新开始了经济建设。1981年深圳特区首先实施这一战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这40年间,由追求时间效率,到追求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005年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时代下,当代青年应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发扬长征精神,做新时代的参与者、创造者,努力做到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内容紧贴考生生活,让考生“结合时事,有话可说,有物可言”。不容易偏题,属于经典材料,依旧可以结合着平时训练的主题写作,发表对 “时代变迁”和“当代青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看法。考生写作方向比较自由,区分度高,每个同学都有话可说,但要得高分、写出深度则不容易,所以更高层次上考查学生的思想深度。
三、2020年全国甲卷语文优秀作文?
百年征程,梦圆复兴,这是可为的时代;披荆斩棘,砥砺前行,这是有为的楷模。泱泱华夏五千年,有为的精神亘古不断,有为的志士不胜枚举。知可为,更有为,我辈应博古通今,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知其可为,必为之。那些敢于献身的志士,是一定会瞅准机会就往上冲的,丝毫没有退缩的念头。知道有机会就一定去尝试,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李大钊先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先声,一个世纪之前中华危亡,国人愚昧,他知道,马克思主义一定能救中国,也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明确了这一点,他高举红旗,无畏冲锋,带来了革命崭新的未来。还有袁隆平院士,看尽了国外的冷嘲热讽,信念依旧坚定:杂交水稻能让中国人端紧饭碗,科研,必须的。六百,一千,甚至一千二,曾经想都不敢想的数字,现在已经成为现实。有可为,必有为,这是必胜的信念,更是自信的表现。
知其可为,勇为之。探索是驱动发展的原动力,每次的探索都是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挑战,这种对未知的毅然尝试,正是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原生动力。陶成道,也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万户,世界航天梦想第一人,向往飞鸟,向往天空,虽献身科学,但也正是他的如此遐想,让飞天不再遥不可及。
苏轼,高吟“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人虽老,心不老,探索不止,被朝廷所排挤,却仍想为官一方,造福一方,他的骨子里是有股傲气与倔劲儿的,仰天长啸“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终成中华词坛上一颗闪耀不灭的明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是前路茫然,但中华民族从未退缩。
知其可为,毅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不灭信仰。子路在鲁国都城的外门过夜。早晨开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早晨开城门的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一个普普通通的看门人用“知其不可而为之”来评价孔子,孔子的执着与坚韧可见一斑,虽是不可为,但也凭此流芳千古。人人都说不可为,但几千年来,我们的有为有目共睹,中华民族不会轻言放弃。
纵观古今会发现,无论是否可为,中华民族都有为,且大有为。最近的一篇新闻很令人痛心,敬爱的袁隆平院士离我们而去了,但是我相信他的事业一定会后继有人。据报道,美国有近三百八十位诺贝尔奖得主,中国却只有八位,但是我相信中国不缺人才,中国不缺创新。
未来,大有可为,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必将大有为!
四、2019年全国卷三语文作文?
2019年高考作文提倡尊师重教,优秀品德感染人。全国Ⅲ卷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倡导尊师重教,引导学生品格修行。作文试题选取一则漫画,通过特定情景的引入,拉近教育主题,使考生在感受师生情谊、体验情感温度的同时,产生强烈共鸣。
漫画中老师的神情和言语饱含对即将毕业的学生的期待与希望、眷恋与不舍,考生可以从中解读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期待与祝福,领悟老师的奉献精神、园丁品格和责任意识,教师作为榜样人物的品德示范将在学生成长历程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五、2019年全国三卷语文作文?
2019年高考全国3卷强化写作的实际应用导向,适应现实生活需求。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高考语文的重要考查内容。
全国Ⅲ卷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虽未明确规定文体,但漫画材料直接取材于每个考生都深有感触的场景,有助于激发考生写作热情,抒发真实情感。
作文试题对中学写作教学释放出强烈信号:写作要立足实际生活需求,强调实际应用,避免言之无物、大而无当。
六、2022全国甲卷语文作文文体可以写演讲稿吗 ?
演讲稿需要观点。有观点就可以写。什么是观点,很对人甚至都不知道。观点就是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七、2021年新高考语文作文是演讲稿吗?
2021年新高考1作文是《体育之效》,新高考2作文定《漫画谈对人生的看法》,没有指定体裁为演讲稿。
八、2015年全国二卷语文作文提纲?
1.挑起回忆,开篇明意
2.叙述那段记忆,重点描述。
3.点题,与开头呼应,再次强调论点。
九、1998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1998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根据下述材料,按要求写作文。现在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有的像鸡 蛋壳那样脆弱,有的却很坚韧,那么你是怎样的呢?从后面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情况的题目,举出实例,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坚韧 ———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十、2018年全国二卷语文作文寓意?
2018年全国Ⅱ卷的作文命题,充分体现了“一体四层四翼”的要求,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体会生活实际、感悟时代精神,回归了材料阅读传统,有利于人才选拔和教学引导。今年的作文命题共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回归经典,新材料作文重出江湖
2018年命题采用考生已熟悉的新材料作文题型,作文的主体部分由材料组成,此前备受瞩目的“任务驱动”已经成为隐性的考查特征。作文要求考生“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这样的命题导语充分表明,如何对战机进行防护不是考生应该讨论的重点,这则材料隐喻的哲理才是考生真正应该聚焦的核心。同理,从对战机进行防护的历史事件中挖掘出来的启示以及这种启示的应用,成为了考生写作的关键所在。因此考生的审题立意还是应该从材料本身入手。
二、立德树人,体现高考选拔性特征
试题的选材延续了往年传统,和“立德树人”的主题直接相关。如2016年让考生探讨提升语文素养的学习方法,明显侧重“树人”;2017年从六则名句中选取进行立意,则是“立德”“树人”兼而有之。而今年全国Ⅱ卷的作文题则侧重在“树人”。材料中矛盾的焦点在于加强幸存战机机身弹痕多的部位还是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在这种冲突下,考生既要有思辨性的眼光,又有全局性的思考,深入挖掘材料背后的含意,方能得出客观、理智的立意方向。这样的作文命题可以帮助学生自我体认与反思,提升精神境界,获得全面发展。
三、由点及面,材料选用极具思辨性
2018年全国Ⅱ卷作文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二战期间如何处理战机防护措施的话题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的培养和选拔功能。
试题充分体现了北京高考命题组长周京昱老师提到过高考命题“点面体”的特征。材料给出的加强战机防护问题虽然只是个别问题,但是启示却作为普遍性的规律应用在各个方面。从战机防护问题中得出的启示是“点”,这种启示的延伸是“面”,考生不能将思维固化限制在战机问题这一点上,而是由点及面、由特殊到一般、由个别到大众,把眼光投向更加广阔的生活中去。这道题为考生的写作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关系与层次,极具思辨性,不仅能考查考生的作文水平,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性精神,增加生活中的理性因素。
四、多看多思,成就理智成熟辉煌自我
本题立意空间极其广阔,不仅考虑到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考生,也考虑到了不同考生的写作优势。“战机防护”这个话题虽然略有陌生感,但是并不影响考生的理解与思考,而立意角度丰富。从写作层面看,考生既可以“小切口,大开掘”地写作,也可以深入浅出地进行论述。
这道题提醒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一要多看、二要多思。多看是要拓展自己的视野,想要写出精彩的作文就更要接触这个精彩的世界,不断更新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多思是要培养自己独立、理性的思考,作文如做人,只有思想本身成熟、深刻、理性,我们的行文才能完整、缜密、思辨。
总体来讲,本题既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但同时又能够有效防止套作,因而提高了测试的区分度和效度。而考生在审题立意的时候,既要注重试题中的限制要素,同时又不能忽视题目中的开放要素,既要高瞻远瞩,又要脚踏实地,方能得上乘佳作。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