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万物复苏,盎然春意。
三月,最令人向往的日子。
人们总是不会忘记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
看烈士事迹,学烈士精神,踏上红色之旅。
看到了吗,聆听了吗,感受到了吗?
革命烈士的英勇和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在烈士陵园前,我站着留了影,
此时此刻,我心潮涌起,
我们能否踏着先烈足迹?!
我们能否把红旗扛起?
一种激昂,一个振奋,
一种思索,一个问题。
上幼儿园的时候,
我从父母、老师嘴里知道罗世文、车耀先事迹,
共产党人面对敌人的屠刀、威武不屈,
深深根扎在我幼小的心灵里。
上小学的时候我认识了“小萝卜头”,
他与我们一样大的年龄,
做的事迹是那样壮烈。
我还从书本上读到革命先辈,
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祖国的明天,
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可歌可泣。
今天,我在“小萝卜头”雕塑前,
依然感到他的少年英姿,
他在沉着的思索什么?
难道他感到自己幼稚?
我反复读了“狱中八条意见”,
仿佛看了先烈们鲜红的血迹。
在牺牲个人利益及生命的时候,
我们能不能象先烈一样无悔无怨?
现在,进行现代化建设,
我们怎么样实现先烈的遗志?
面对先烈,我感到,
作为一个普通党员,
我们应该举起民族振兴的大旗!
告慰先烈,
我们正在经历新的壮举!
栉风沐雨不辞苦,
改革路上谱新曲!
我们用生命,
象烈士那样撰写精彩的人生,
祖国的强大还得靠我们自己!
从理学看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
宋明理学也称道学,是以儒家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把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佛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西方称之为新儒学。新儒学可以说是关于“人”的学问,它所讨论的大概都是关于“人”的问题。例如,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和任务,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和人的幸福。理学的目的是要在人生的各种对立面中得到统一,简单的来说就是对立面的统一。
再说说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它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它凝聚于文化传统之中,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的文化基本精神,本身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并随文化的发展演变而发展变化,不断扩大和加深自己的思想内涵。因此,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那些基本思想和观念,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而不是莫测,高深的悬思妙想,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
下面就结合理学来看其中所反映的主体精神。
首先是天人合一,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共存和发展。而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达到统一。
作为理学奠基着之一的张载认为,人和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的对立统一规律,它所体现的是自然界和人的共同的“性命之理”,他还认为,性天相通,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性与天道,具有同样的属性,即变易,张载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他看来,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协调,他主张穷理尽性,“为天地立,为生民为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完成人道,实现天道,最终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其次是以人为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宋明理学十分推行人本主义,气本论以张载为代表,主张世界统一于理,万事万物不过是气的聚散而已,张载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反对佛教所宣扬的神鬼迷信。在他看来,人的生死是气化的必然现象,气聚而生,气散而死,人死以后,其气归于“太虚”,无所谓生死轮回,更没有什么超脱生死的“涅磐寂静”的彼岸世界。他认为鬼神只是表示气的不同运动形态,不是什么人神格。理本论以朱熹为代表,主张世界统一于理,万事万物不过是“理”的表现。朱熹认为,没有理也就不成其为事物,如他说:“如一所屋,只是一个道理,有厅有堂;如草芥,只是一个道理,有桃有李;如这众人,只是一个道理,有张三李四,李四不可为张三,张三不可为李四。”这些事物之间的具体差别和联系,都是由一个根本的道理所决定的,是理的分殊体现。他认为理是根本,是决定事物之所以为事物的根据,也就是说“理”是第一性的。这种先于具体事物的一般原则“理”,朱熹对它叫做“天理”。这无非是强调“理”是最高的,绝对的,永恒的和必然的。心本论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世界统一于“心”,万事万物不过是“心”的外化而已。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源便是吾心,从这个基本前提出发,他提出了一套所谓“简易”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他认为,心中本有真理,真理本在心中,因此只要反省内求,就可得到真理。他所谓吾心便是宇宙的思想就是认为道德意识是最高的实体,心就是世界的根本,世界就是依据这种道德意识而存在的。
这三派之间尽管有种种不同,甚至有尖锐的思想分歧和理论斗争,但都反对灵魂不灭论,否认鬼神的存在,高扬人的主体性。肯定精神生活的价值,强调道德性对于个人境界的提升和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接下来就是贵和尚中,贵和谐,尚中道,是儒家的主要思想,但由于宋明理学是儒家的继承,自然体现了贵和尚中的思想。王阳明较人要身体力行,在实践中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朱熹强调道德理念,规范与知识。
最后就是刚健有为,由于孔子刚提出过刚健有为的思想,他十分重视“刚”的品德,所以作为新儒家的理学,自然也就传承了这一点,只是三个主要派别并没有在此方面有什么详细的阐述。
来段结束语吧:
榕树下;凉亭里老少娱乐两相依。
不知是这方纯土造就了这方人民还是这方人民原本就造就于这方纯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