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演讲声音怎么变得浑厚饱满?
一般来说,一个人音色是否洪亮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音量,二是音高。说话时要让振动在口腔、鼻腔乃至胸腔得到共鸣、放大,自己的声音才会饱满、圆润、高亢。
1. 音量
音量指的是声音的强度和大小。有些人在与人交谈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音量,造成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声音太大,会造成很大的体力消耗,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另一种是声音太小,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不容易让听众听清意思。
正是由于以上两种情况的出现,对于音量的把握也需要一定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几点:
无论你在什么样的场合,音量都要适中;要遵循一个原则,讲话要让听众不费力气就能听到,所以如果空间大、人数多,可以适当提高你的音量;要根据讲话的气氛和感情基调来确定你的音量;要根据朗诵的长度来确定音量的大小。一般来说,如果朗诵的时间短,音量可以稍大一些,如果内容长,音量可以稍小一些。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保护自己的嗓子,因为长时间大声说话会使嗓子沙哑。
2. 音高
在了解音高的含义之前,有必要了解音域,它是指某种乐器或人的声音所能发出的**和**声音之间的范围。而音高则是指一个人说话时的音域。
人的发声体就是声带,每个人的声带条件不同,因此,发音技巧不同,音域不同,音调也不同。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音高也是可以把握的,尤其是起音的时候,不宜过高或过低,起音过高或过低,都会给后面的朗诵带来困难,或者高了朗诵下不去,或者低的听不清楚。一旦起音不小心高了或低了,就要及时调整。
总之,说话时要让振动在口腔、鼻腔乃至胸腔得到共鸣、放大,自己的声音才会饱满、圆润、高亢。
二、朗读能力差怎么培养,用什么方法好
重视朗读录音,加强朗读训练,培养朗读能力
我在语文教学朗读训练中,借助朗读录音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朗读录音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它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深刻地感知课文内容,使之受到情感陶冶,领悟朗读方法。
一、通过范读,激发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要范读,因为好的范读不仅是为学生提供的朗读示范,而且可以感染学生,引起他们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并且使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朗读录音一般是可以请专家或擅长朗读的教师来录制的,朗读技艺高超,感情充沛,甚至可以配上音乐,所以借助朗读录音来范读,就可以准确传达出对课文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共鸣。如教学《桂林山水》时,一开始就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录音中那优美的旋律和激昂抒情的语调,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意境中,为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出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真挚热爱之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导读,传授朗读方法。
朗读训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知道学生通过掌握朗读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何才能读出感情呢?除了要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出作者的感情外,就是要掌握一些朗读的技巧。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语文内容的教学,更要重视朗读方法的传授。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朗读方法的掌握,仅仅靠理论上的阐述是不行的,它需要引导学生到具体的朗读环境中去领悟、摸索、付诸实践。运用朗读录音,就可能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朗读情景中快速感悟出某些课文的感情基调、朗读的规律,进而通过反复大胆的训练、模仿掌握朗读技巧。久而久之,他们也能将这些技巧驾轻就熟地运用了。如教《鸟的天堂》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先让他们听朗读录音,注意体味朗读方法;再让他们放开胆子跟着录音轻声读;然后让他们脱离朗读录音独自练习朗读;最后又让他们再听录音,与自己的朗读情况进行对照找出差距后再进一步反复模仿。这样,一个阶段后,一些领悟能力强的学生就能读得跟录音差不多了,特别是在重音、语调、停顿等方面基本上把握了要领。尔后再让朗读进步快的学生与朗读能力差的学生一一结成对子,让这些小先生根据他们的具体领会用同龄人容易接受的语言去耐心叫他们结对子的学生,效果很好,不久全班的朗读水平提高了一大截。
三、怎样提高小学高段学生的朗读能力结题报告
《语文课标标准》指出: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是阅读教学重要环节之一。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言语能力的培养,而言语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感左右着语文教学的实质和效率,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文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这些大山里的孩子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与家长、与社会甚至与老师交流都使用的是方言,很少有机会使用普通话,导致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较低。加之,目前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十分严重,担任小学语文教学的多为老教师,他们只要求学生朗读,缺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导致学生朗读课文不流利、加字、掉字、错字、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因此,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已经迫在眉睫。结合近几年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一、狠抓拼音,巩固朗读基础。
农村学校学生受当地语言环境的影响,在生活中很少说普通话,在朗读课文时口语较重,并且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学生的朗读水平要有所提高,最首要的条件就是先把字音读准。比如:n、l不分;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不分;脑袋读成laodai、欢迎读成huanyin。低年级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做成卡片,帮助学生区分并加强记忆,高年级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要及时纠正、强化练习。并且老师们要做到持之以恒,堂堂必教,时时必纠。朗读文章只有先读正确,才能读流利,然后才能读出感情。因此,在低年级狠抓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是提高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前提条件。
二、范读课文,熏陶感染学生。
尽管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但很多教师仍然还没有转变自己的观念,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必须先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当教师的朗读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在课堂以生动、优美的语言为学生范读,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