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宫扇又叫纨扇、团扇、罗扇,它出现于羽扇之后、摺扇以前。西汉成帝的妃嫔班婕妤写过一首有名的《团扇歌》:“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借咏团扇表露受赵飞燕嫉妒排挤恐受君王冷落的复杂心理。此纨扇之始。《西京杂记》,天子夏设羽扇,冬设缯扇。《晋书》义熙元年,禁绢扇。张泳为纨扇御史中丞,以所著进上阅,时盛暑,上颐黄门,取常执红绡金龙扇,赐泳江淹诗,绫扇如圆月。《寿阳记》有罗扇,古纱、绫罗、绢皆可为扇,今惟以罗以绢,近则罗亦废,而多用绢制。从历代散见的泳扇的诗赋散文来看,团扇盛行于西汉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间,宋代以后又与摺扇并驾齐驱,深受妃嫔仕女、文人雅士的喜爱。古代的绢宫扇大多制作精细,装饰华美:“团扇:近世士民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或瓷青湖色,亦有月圆、腰圆、六角之形(图五),皆倩名人书画其上,名曰‘团扇’。柄用梅烙、湘妃、棕竹居多,亦有洋漆、象牙之类。” 就绢宫扇的造型而言,以圆似明月的居多(图六),但其它形状的也不少,如六角形、八角形、瓜楞形、蕉叶形、梧桐叶形等等,其中海棠形、马蹄形、梅花形,是除圆形之外较常见的。绢宫扇的扇面上常绣有花鸟、鱼虫、山水,也有绣人物、佛像的。我国的刺绣,在宋代已非常精妙。
绔扇又被称为绢宫扇。中国古扇[1],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中国有制扇王国之称。扇子的主要材料有:竹、木、纸、扇、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杆、蒲草等也能编强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扇子蕴藏着丰实的文化内涵。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日常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一把小小的扇子,不但已成为融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扇子装饰已逐渐进各家各户,扇子已逐渐发展为艺术欣赏品,现扇子艺术价值大大提升,成为收藏爱好者的宠物。 史话——战国楚墓中已有实物出土。汉代出现了纨扇,多为圆形,故亦名团扇。这种扇子一般用洁白的绫绢制成,扇面洁白、平滑,所以六朝、唐、宋时代的文人在纨扇题字作画的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宋人书画,有不少是绘写在纨扇面上的,后被揭下裱成册页。宋元名家如郭熙、马远、夏圭、易元吉等的一些小幅作品,原来都是纨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