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自信和对听众的了解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演说中的表达技巧。这里所说的表达技巧指表达方式和措辞方面的基本技巧。(一) 表达方式的技巧表达方式不同,则效果迥异。如说:“我很讨厌他”或“我不喜欢他”,就不如说“我对他的印象不怎么样”。对一个看起来超过40岁的人,与其说“你还不太老”,倒不如说“你现在可正值壮年”。
这样别人就会认为你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上的差异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说话人的态度是否谦恭,其问话是否合乎听者的心理,都会直接影响到说话的效果。因为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体谅。问话如果不尊重和体谅对方,自己就会自讨没趣。
(二) 措辞精妙的要诀在演说中,措辞的精妙和恰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措辞词不达意,或者粗俗不堪,或者故弄玄虚,那么不管内容有多好,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要做到措辞简洁精妙,我们在演说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量简洁明了。说话一般是越简洁越好。
有些人在叙述一件事情时,本来只需一两句话就可说明,但他拉拉杂杂说了很多,却仍没有把意思表达出来。听者云里雾里,费了很多的心思,也不知道他要说什么。矫正的最好办法是在说话之前,先打好腹稿,尽量用最简洁、最少的字把要讲的话表达出来。第二,不要滥用重叠。
在汉语里,有时的确要用重复来强调你所要表达的内容。但是,如果滥用叠词叠句,就会显得累赘。如,许多人在疑惑不解的时候常常会说:“为什么为什么?”其实,一个“为什么”就足以表达你的疑惑之情。还有的人在答应别人一件事情的时候,常常说:“好好好。”其实,说上一个“好”字就足够了。
如果你有这个毛病,也得改一下。第三,同样的言词不可用得太频繁。一般地说,听者总希望说者的语言丰富多彩。我们虽不必像名人那样,字字珠玑,妙语连篇,句句都是深刻精辟的道理,闪耀着哲理的光辉;但也应该在许可的范围内尽量使表述语言多样化,不要把一个词用得太频繁。
即使是一个非常新奇的词,如果你在几分钟之内就把它复述了好几次或十几次,那么人们对它的新奇感就会丧失,并对它产生一种厌恶感,进而拒绝接受你的演讲。第四,要避免口头禅,有些人在中常常不由自主地使用口头禅。诸如“我觉得”“我以为”“俨然”“绝对”“没问题”等,这类口头禅说多了,不仅影响内容的表达,而且还给人一种傲慢、以自我为中心,逻辑不严密的印象。
因此,这类口头禅应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克服。第五,要避免使用粗俗的词。常言道:“言语是个人素质、修养的衣冠。”一个相貌堂堂,看上去颇为不错的人,如果出口成“脏”,那么别人对他的好感就会消失殆尽。其实,这些人中的相当一部分并非学问、本质不好,只是在追求语言的新奇和俏皮的过程中染上了这种难以更改的坏习惯。
试想一想,在一个初次交往的人前,你若说了句粗俗的话,他就会认为你是一个粗俗不堪没有修养不可交往的人。如果听众不是专业人员,你却大量使用专业术语,会给人一种故弄玄虚的感觉。第六,不要滥用术语。诸如满口“一元论”“二元论”“沙文主义”等术语,不熟悉的人会感到厌倦,而熟悉的人则会认为你卖弄学识、非常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