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重事实
演讲是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只有真实的内容、真挚的感情才会被听众所理解、认可。具体实在的事情和其所包含的道理,听众一听就懂,产生信任感,即能与演讲者架起桥梁,做到心灵相通,继而能够持续地听下去,营造和谐的演讲环境。演讲材料是演讲者传播信息,传递感情的书面依据,一篇精彩的演讲材料能使演讲者的演讲更加锦上添花,收到惊人的效果。所以演讲材料无论从立意选材、结构格式还是语言风格上,都应始终受到演讲者的重视。首先,演讲内容必须客观真实。数据、时间、地点、人名都要准确,每一个细节应与客观完全一致,不能有任何的夸大缩小。只有使用真实材料,才能使听众了解真实的情况,掌握真实的信息,演讲也才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强憾的生命力。其次,演讲内容必须现实。应与生活紧密相关而不应是陈词滥调,要提出和回答现实生活中听众关心和瞩目的需要解答的问题;要涉及听众眼前的、身边的、切身的问题。
二、内容恰当
“近亲远疏”是人际关系规律。这个道理也同样适宜于演讲。它可以帮助演讲者取舍材料,优选内容。演讲内容安排要取近舍远,近多远少。近是指观点、材料与听众关系贴近,为听众关心,为听众熟悉;相反,远是指观点、材料与听众关系疏远,不为听众关心和熟悉。所以不论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社会地位、社会角色有多大差异,都要寻找双方的契合点,选择与两者都贴近的内容。在双方关系的结合点上、双方注意的交叉点上立论取事、展开演讲,拉近与听众的关系,缩小台上台下的心理距离,实现双方的认识交流和情感交流。不过,“近”切不可近“我”。以我为中心,关注个人命运,抒发个人感慨,只会切断与听众的联系,把自己孤立在演讲台上。即使演讲内容有感人成分。也难引起听众共鸣。只有把“我”的关心统一在大家的关心之中,“我”的认识才能变成大家的认识,“我”的感动才会感动他人。
三、讲究技巧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了解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特殊的倾向。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与人的行为活动有密切关系,它对尚未付诸行动的活动有准备性作用,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有推动性作用,对人的活动有创造性激发和促进作用。演讲者要启发演讲听众有所行动,必须想方设法引起听众的兴趣。况且,人脑的兴奋和抑制处于周期变化之中,一谓的长篇讲话的结果,只是让听众听不下去。“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如果老是把弦绷得紧紧的,听众就会感到吃力,难以保持兴趣的持久性。因此,为了让听众保持最佳接受效果,必须讲究演讲中张弛变化的节奏;除语言节奏外,尤要注意章法上的节奏变化。具体地说,可于平直的叙述中,不时地作出哲理性的概括;可在哲理的论证中,适量加入简易的例证陈述;可交替穿插一些历史典故、名人名言、之类的哲理性、趣味性材料;可以留下悬念、曲径通幽,让听众于山穷水尽时豁然开朗;可以层层蓄势、层层铺垫,然后水到渠成,集中议论抒情,将感情与气势推向高潮,以震撼听众的心灵。
四、把握平衡
演讲要追求效果,必须寓理于实、寄情于实,而客观事实总是由诸多要素构成,各要素间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协调的,而不能相互敌对、干扰和否定。只有内部要素的和谐平衡才能使文章真实可信,因而讲演在突出某一个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要把倾向性寓于平衡性中,过分地强调某一方面,都有可能造成片面性和绝对化,而无法准确反映现实世界和演讲者的主观感情。若能合理把握这个平衡度,公正公平地阐述观点,将会得到广大听众的理解和信任。
五、语言巧妙
演讲要直面听众,要有能听出来的清晰的条理和不含蓄、不隐蔽的明确语义,所以演讲材料要多用质朴而少雕琢修饰的生活语言。从生理角度讲,演讲发言为声,通过听觉神经把语言信息传到大脑,而大脑皮层对日常使用率高的口语反应要快于使用率低的书面语言。从心理角度讲,听众喜欢接受熟悉的生活语言。它自然、质朴、鲜活的特质让听众感到亲切和真诚。相反过分强调文采的语言会把听众的注意引向形式因素,而忽略了演讲内容。甚至语言的华而不实、矫揉造作还会引起听众的反感和排斥。事实上,演讲中最动人最有魅力的语言往往就是那些生活白话,最具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也是生动活泼的生活话语,它能以新鲜性和趣味性引起听众的注意和兴奋。精彩简短的即兴讲话,往往更能显示出美感和力量,让人回味无穷,同时也不会令听众滋生厌烦情绪而破坏演讲氛围。短而精、实而活才是真正的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
六、注意听众心理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被爱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种需求由低到高,引发出人们的种种社会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便越来越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以满足其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只有给予听众必要的尊重,满足其求尊心理,才能取得听众的支持与合作,同时,从另一角度讲也在树立演讲者自己良好的形象,羸得了听众。
只有在把握好以上六方面的前提下,合理恰当地运用演讲技巧,充分展示演讲者的智慧和潜能,向成功的演讲靠近,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演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