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魅力的语言描写
读一篇好的文章,常常是如啜香茗,满口余香。这固然来自作品构思的巧妙、思想的精深、题材的新款、意境的隽永,但同时也来自作品语言的美所产生的魅力。
如何使文章语言充满魅力呢?笔者以为,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说真话、述真情
作家巴金说过:“平凡流露就是最大的艺术。”因此,不饰雕琢则是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朴实无华的自然美。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说真话、述真情。如一篇习作写母亲教育我读书:“你要好好学知识,我和你爸爸不能跟你一辈子,能照顾你一时,不能照顾你一生。今后,自己的路要自己闯。”这段话就较感人,其原因就在于真实地摄取了生活中普通人教育子女的语言。要说真话、述真情,其实并不难,只要指导学生将鲜活的生活本身展示出来,语言自会真实感人。
二、注重遣词造句的反复锤炼和句式的变幻多姿
南朝刘勰说:“句有可删,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就是说,必须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递最大的信息量,达到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才能收到最好的表达效果。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开头“环滁皆山也”,仅仅五个字,看似远山一抹,但作为醉翁亭的背景,却实实在在,可谓“约不失一词”——语言简要有不少掉一个词,我们中学生要做到遣词造句的凝炼,就须多读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精品,多揣摩其中选择锤炼、调换文字的本领。写文章不仅要力求遣词造句用字的凝炼简洁,而且要十分注意字句安排的变幻多姿,讲究气韵生动、声律和谐。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重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陈述句和疑问相间的训练;要讲究连说和分说、合叙和分叙的不同表达效果;要多用成语和俗语、歇后语、民歌民谣等;要注意同义词和反义词的正确运用;尽量发挥词语的直言义、婉言义、反语义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三、妙用修辞不留痕
在一些作品中,我们往往能读到一些惊人的警句、解颐的妙语,这主要就是作者妙用了各种修辞方法。举个例子,在议论文中运用比喻就能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将陌生的事物情切化;在说明文中,不仅是说明事物生动形象,而且还能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致于记叙文中的比喻,其好处就不言而喻了。因此,我们在写作中要多加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唯有如此,我们的文章才能文采斐然。
四、细微之处着精神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一部作品读过多年,其中的故事情节或许早已淡忘,可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却像记忆长河中的浪花, 依然跃动着光辉。因为细节虽小,当它融合于情节和人物中,就成为作品血肉相连的有机组合部分,始终未揭示主题、深化主题而服务。要做到出彩的细节描写,我们必须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细小事物,精心挑选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能反映生活本质的细节,细致地描写。
作家老舍说过:“我们的最好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用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表达不出,谁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是怎样的好?”因此,在语言表达上苦下功夫,值得!
关于描写语言的好句
、 他大约有十三、四岁。又黑又胖的小脸上,嵌着一个尖尖的翘鼻子。长长的头发,好久没理了。浓浓的眉毛下闪着一对大眼睛,乌黑的眼珠挺神气地转来转去。
2、树丛被拨开了,一个小孩的脑袋钻了进来,这是个男孩子,大约有十二、三岁,又黑又瘦的小脸上,满是灰尘,头发约有二寸多长,乱蓬蓬的,活像个喜鹊窝。
3、翠儿是这里远近山区里出名的俊女孩,成日价雨淋日晒,就是淋不萎,晒不黑,脸盘白白净净,眉眼清清亮亮。一笑起来,嘴瓣儿像恬静的弯月,说起话来,声音像黄莺打蹄。
4、一进园门,就有个男孩子粘上我了。他大约十一、二岁,穿着红背心、蓝短裤,腰带耷拉着一截;浑身是土,像个小土地爷。毛茸茸的小平头,衬着一张白皙的小圆脸儿,使我联想到蒲公英。他像飞蛾见了火似的,在我身前身后转悠,伸着脖子看我的镁光灯。
5、这一来,倒吓 我一跳,仰头一看,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子,高高地坐在一枝树杈上,手里还拿着一只口琴,正准备吹哩。她穿着火红色的绒绒衣,套一条豆绿色的短裙子。两只穿着力士鞋的小脚悬空的搭拉着,怪自在的。她那梳着小辫子的脑袋歪倚在右肩头上,水灵灵的大眼睛向我玩皮地眨巴着,鼻子略显有些上翘,显露出一副淘气相。只要你一看见她,就会从心眼里喜欢她。
6、小菊到今年已经十四岁了,但是她的身体长得不高,手臂依然那么细小,颧骨照旧凸出,十个指头像一束枯竹枝,仿佛一折就会折断似的;因为她十分消瘦,所以看起来她的身体轻飘飘的。
7、建华同学身材均匀,不胖不瘦,乌黑的头发梳成两条细长的辫子,红润的瓜子脸,圆圆的大眼睛,脸颊上有两个深深的酒窝,显得活泼可爱。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