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和「奇葩说」辩手打辩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来源:www.hylnbx.cn   时间:2022-08-10 03:15   点击:280  编辑:庄玉   手机版

有意思的事情,让人荷尔蒙增加,身心愉悦,让人变得脑洞大开

作为普通人和〔奇葩说〕辩手打辩论是怎么样的体验!

作为普通了我们口才当然不是他们对手,但是作为打辩手那就另当别论了!哈哈开个玩笑!

作为辩手能够举一反三,出口成章,口若悬河!作为普通的我可能话说的还不是很清楚!接下来我们模拟下普通人个奇葩说的专业人士辩题!

奇葩说一辩手,滔滔不绝说了一大串!

普通人一辩……

奇葩说二辩,又滔滔不绝说了一大串!

普通人二辩……

最后还是我们普通人赢了!为什么?因为:想当年我可是全校名嘴,仅用了一句话便结束了一整场辩论赛。我:哦?这么厉害!你说了什么?我说:对方辩友说的对!!!其实打不打辩论,于〔奇葩说〕的人辩论,或者跟专业辩论员辩论,体验都是一样的,有口说不清,百口莫辩,哑巴吃黄连!当然你的口才也是非常了得,也可与他们一辩!但是也不要自卑,我们有我们专业的地方,比如泡面煮的比他们好,游戏玩的比他们6,甚至歌唱的也有比他们好的…等等!

好啦说了一大串,送上一个关于辩论的笑话:

辩题是内在和外在哪个更重要。

我方计算机学院全是男生,对方政行学院全是女生。

自由辩论的时候,某男一拍桌子站起来说:对方辩友,你们看我现在衣冠楚楚但你知道其实我是个禽兽吗?

对方:。。。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哦!

突然想把奇葩说所有辩论都整理成文字,这样会不会对写作有帮助?

当然会。

有料君的一个学生有在奇葩说节目组实习的经历,经她推荐看过几期,正好借题和大家聊聊。

帮助有三:提高写作逻辑性与条理性,增加金句储备,拓展写作角度。

1.提高写作逻辑性与条理性

奇葩说辩在内容输出上属于高密度,但这种输出形式是“听觉”上的,这种内容的特点是“流水账结构”而不是传统“视觉”文字输出的“树状结构”。

怎么讲?

流水账内容要求逻辑上或平行或递进,而且三个论点依次抛出、不会在论点中再设置二级论点。就以昨天奇葩说第六季最新这一期“穿热裤被男友阻止,我要改吗”为例,冉高鸣三个论点分别是:首先,给男性普及女性穿热裤的巨大成本,得出穿热裤背后女生的努力可贵;其次,提出穿热裤的女性更自信,反推出这样的女孩更给男友安全感,得出穿热裤女孩可以缓解男友小心眼背后的“不安全感”;最后,提出如果改了、迁就了男友的反对,会丧失一次伴侣间沟通的好机会。得出最后结论是“不改”。

逻辑和条理非常清楚,属于单一的“流水账结构”,而不是传统写作里论点套分论点的“树状结构”。这样的写作方式,不适合论文这等深层次的研究型写作,却非常适合大众普及内容的传播,比如在头条上写文章,就可以多用“流水账结构”,清晰的逻辑性与条理性,会让读者更喜利于接受你的文章。

2.增加金句储备

这点很明显,奇葩说看似为辩论,但实际上是娱乐节目。让观众轻松娱乐的觉得你说得对,有记忆点的金句自然是亮点。而这样的好句子,如果用在你的写作中,也会成为点睛之笔。

就以同样头条上也开账号的@储殷教授在奇葩说上的表现,来几个例子:

1.一个社会对讲话的质量要求越高,有权利讲话的人就越少。2.要说正确的废话,就是捍卫我们每个人,尤其是普通人说话的权利。

2.二十岁以前你会觉得父母很唠叨,四十岁以后,觉得有父母唠叨你,真好!父母讲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为你付出他的时间和感情。

3.我的话不会再让你动心了,不会让你彻夜失眠了,但是你会睡的很踏实,这就是生活。

4.很多时候,把你当空气才是对你最大的伤害,请允许我用废话给你拉拉近乎。

5.人走不走心,经常要看听的人动不动心,听的人动不动心,往往只跟新鲜感有关。

6.生活就是这样,不要要求太高,生活就是把我们的新鲜感,不停地变成安全感。把海誓山盟,变成正确的废话。

7.不要对交流的对象,提出那么多的要求,因为从平凡中找寻意义,是每个普通人最大的英雄主义。

3.拓展写作角度

奇葩说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它能把一件我们普通人三言两语就得出观点的事,拓展出很多新意。这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但是锻炼出这种思维之后,会让你的写作面貌焕然一新,而不是拾人牙慧陈词滥调。

比如有料君印象很深的“名画”和“猫”那一期,其它人都在谈“怎么救”的问题,他拓展出了一个“怎么死”的新角度,论证了和名画死在一起可能会更加被人记住和有价值。这在写作中便是另辟蹊径,能让文章耳目一新。

我就在整理。

个人感觉会有帮助,分享一下我近两个月的一些小收获:

1、金句的魅力与经典slogan殊途同归

《奇葩说》的金句向来备受网友推崇,因为它们在被创造出来的一瞬间,就具备了“打动人”的能量。而“打动人”,不正是表达者们梦寐以求的目标之一吗?

黄执中那句“远方的哭声”,詹青云的“这个世界不是必然如此”,傅首尔的“管好自己,但行好事,不渡他人”,都令人动容。这些已经被别人“妙手偶得”的佳句,如果能为我所用,那为什么不用呢?我本身是做文案策划工作的,在文案中适当摘选金句润色一下,对整体文字质量的提升是很有帮助。

也许有朋友觉得摘抄是拾人牙慧、不屑为之,但是摘抄与抄袭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将前人智慧汇总在自己的笔记本里和脑子里,在需要的时候抽取出来,不正是人类学习进步的常规流程吗?

2、辩论的逻辑性永远值得学习

《奇葩说》是一个辩论节目,选手们的发言普遍都有很强的逻辑性,起、承、转、合,一气呵成,联系紧密又能层层递进。个人觉得,这种思维模式,很值得文字从业者们学习借鉴。

韩愈曾说,“物有不平则鸣”。散文也好、小说也罢,或者诸如我辈笔下那些充满铜臭气味的商业文案,都在“不平”中寻找“共鸣”。

“博物馆着火救画救猫”那期,李诞脱口秀式的演说惹人大笑,但是当把他的那些话转成文字后,我发现那是一段逻辑缜密的叙述:从画,到人,再到历史,在递进的过程中,一边深化现有观点,一边吸引观众深入共鸣。这种逻辑运用到写作之中,不就是那些付费课程中常有的“模板”“框架”和“套路”吗?

3、两个甚至多个角度能看到不一样的事物

马东在主持《奇葩说》时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当然也是我之前摘抄的),他说:《奇葩说》之所以把每一道辩题都拆成正反两方,就是为了让人看到背面的那些东西,就是为了让人看到,其实我们的人生就是矛盾的。

我高中时候成绩不好,是靠着学美术上的大学。那时候画素描,同样的静物,从不同的角度画,那就是截然不同的东西:位置变了、光线变了、远近虚实都变了,可那些静物终究还是那些静物。

在整理摘抄《奇葩说》文字的过程中,我经常会被两方的论点同时打动,甚至会萌生出一些更他们不一样的观点、抑或是观点一样的情况下也有自己想说的话,这些对于写作者来说,已经不再是积累范畴的事了,而是创意范畴、思考范畴。

其实我的解答已经结束了,但最后附加了一条,是纯粹的个例:

4、可能会有意料之外的发展

这点对我个人来说最重要,我就是在摘抄《奇葩说》《圆桌派》《吐槽大会》等视频金句后才萌生了想要开辟个人书评专栏的想法,进而注册了头条号,开始倒闭自己坚持写作。

事实上,尽管文学作品和商业文案是两个不同的行业,隔行如隔山,但是隔山不隔理。很多道理其实是跨行业共同的,就像是佛家所谓的“禅”、道家所谓的“道”。《奇葩说》的那些观点、以及为了诠释观点所进行的逻辑思维、素材收集、表达顺序安排等等,让我受益良多,我想,我是不是也可以运用同样的方式方法,把自己对一些读过的书的想法也表达出来呢?

所以有了这个头条号,尽管它是白板一个;所以有了第一篇书评,尽管它问题多多;所以有了这次回答,尽管这也无非是一家之言、贻笑大方。

但,这勉强也算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壮举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