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团队沟通,有效推进项目进度
1、建立便捷的项目组内沟通机制
很多人强调加强沟通,虽然大家的意识算是加强了,但还是收不到理想效果。程序员不善沟通的特点,不是一下子能改变的。口头沟通是最有效的沟通办法,很多项目组成员喜欢遇到问题就闷头干活,不好意思问,也好像是怕被主管认为能力低。遇到问题有可能是任务本身有问题,也有可能是你的认识不到位,某些知识不具备等导致的。
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是很正常的数氏镇事情,如果没有人提出问题,这反而是项目的最大问题。我强调任何人都可以提问题和大家讨论,任何人都可以发起项目会议讨论问题。问题如果不在产生时消除,将来必定薯粗会因此徒增很多项目工作量。
2、建立项目组成员的自信
基本上每个项目团队不可能一开始就是最强阵容的,大部分项目团队是新老结合,中高低搭配的。强调每个人的重要性,对于新手要给出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指导,更多的鼓励,犯错不要紧,犯错多也不要紧,只要错误不是重复的,这就是好事,只要去做事情,就有机会犯错,只要做未做过的事情,犯错机会也会更大一点,关键是总结和进步。
团队成员也要要学会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许多成员在经历几次失败、挫折后,变得不相信自己,产生自己的努力根本没有用的错误心理,在面对新项目、新产品中就自己给自己减分,还没开始就先想到核拦失败了。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让团队员工看到自己的价值。
3、质量把控,减少返工
项目时间紧,大家就会一头扎到工作中,想尽快弄出个东西来。“磨刀不负砍柴工”等大道理大家都懂,但事到临头还是明知故犯,结果往往是工作质量差、返工一大堆。做一个事情只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不做,一种就是认真做好,任何带有缺陷的工作,会在将来带来无穷无尽的“后患”。
作为项目经理还需要尽早检查和指导大家的工作。项目经理可以使用 项目管理工具 进度猫 来制定项目计划,在项目进行中实时检查项目的进行情况,哪里出现问题就可以及时处理。绝大部分项目是分秒必争的,保证大家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返工。
4、及时优化工作计划软件项目的特点是:需求不明确、设计不明确、工期限死、预算限死。要成功完成项目,不能光靠所谓的项目管理知识,你需要熟悉这个软件开发的方方面面,想出降低工作量的方法。能极大降低工作量的两个方面:需求方面:抓住本质需要,尽量简化需求,优先实现稳定的需求。设计方面:采用成熟设计,重用组件,采用能降低编码和实施工作量的设计。
进度猫:
政务舆情应如何回应
国家行政机关有关部门需要制定政务舆情回应制度。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型传播方式不断涌现,政府的施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舆情事件频发多发,加强政务公开、做好政务舆情回应日益成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经过多年努力,各地区各部门政务公开和舆情回应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发布、解读、回应衔接配套的政务公开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但是,与互联网对政府治理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一些地方和部门仍存在工作理念不适应、工作机制不完善、舆情回应不到位、回应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政务舆情回应责任。
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高度重视政务舆情回应工作,切实增强舆情意识,建立健全政务舆情的监测、研判、回应机制,落实回应责任,避免反应迟缓、被动应对现象。对涉及国务院重大政策、重要决策部署的政务舆情,国务院相关部门是第一责任主体。对涉及地方的政务舆情,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回应,涉事责任部门是第一责任主体,本级政府办公厅(室)会同宣传部门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涉事责任部门实行垂直管理的,上级部门办公厅(室)会同宣传部门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对涉及多个地方的政务舆情,上级政府主管部门是舆情回应的第一责任主体,相关地方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行回应。对涉及多个部门的政务舆情,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回应工作,部门之间应加强沟通协商,确保回应的信息准确一致,本级政府办公厅(室)会同宣传部门做好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工作,必要时可确定牵头部门;对特别重大的政务舆情,本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指导、协调、督促相关部门做好舆情回应工作。
二、把握需重点回应的政务舆情标准。
各地区各部门需重点回应的政务舆情是:对政府及其部门重大政策措施存在误解误读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且产生较大影响的、涉及民生领域严重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涉及突发事件处置和自然灾害应对的、上级政府要求下级政府主动回应的政务舆情等。舆情监测过程中,如发现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造谣传谣行为,相关部门在及时回应的同时,应将有关情况和线索移交公安机关、网络监管部门依法依规进行查处。
三、提高政务舆情回应实效。
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对监测发现的政务舆情,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研判,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处理,并通过发布权威信息、召开新闻发布会或吹风会、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进行回应。
回应内容应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热点和关键问题,实事求是、言之有据、有的放矢,避免自说自话,力求表达准确、亲切、自然。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或吹风会进行回应的,相关部门负责人或新闻发言人应当出席。对出面回应的政府工作人员,要给予一定的自主空间,宽容失误。各地区各部门要适应传播对象化、分众化趋势,进一步提高政务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的开通率,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和政府网站的互动功能,提升回应信息的到达率。建立与宣传、网信等部门的快速反应和协调联动机制,加强与有关媒体和网站的沟通,扩大回应信息的传播范围。网络舆情监测可以借助多瑞科舆情监测系统来做监控。
四、加强督促检查和业务培训。
各地区各部门要以政务舆情回应制度、回应机制、回应效果为重点,定期开展督查,切实做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赢得公众理解和支持。进一步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利用2年时间,国务院新闻办牵头对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和新闻发言人轮训一遍,各省(区、市)新闻办牵头对省直部门、市县两级政府的分管负责同志和新闻发言人轮训一遍,切实增强公开意识,转变理念,提高发布信息、解读政策、回应关切的能力。
五、建立政务舆情回应激励约束机制。
各地区各部门要将政务舆情回应情况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纳入考核体系。各级政府办公厅(室)要定期对政务舆情回应的经验做法进行梳理汇总,对先进典型以适当方式进行推广交流,发挥好示范引导作用;对工作落实好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表彰。要建立政务舆情回应通报批评和约谈制度,定期对舆情回应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对工作消极、不作为且整改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约谈;对不按照规定公开政务,侵犯群众知情权且情节较重的,会同监察机关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