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到底是一种什么沟通?
读本书之前,在我浅薄的认知里,“非暴力沟通”大概约等于“有礼貌”的沟通,就是不吵架嘛。但实际上当我看到书里的例子,妈妈跟儿子说“你看咖啡桌下面的脏袜子,我希望你可以丢到洗衣机里面去”时,忍不住笑了,万一儿子回答一声“不”,这个沟通就要不有礼貌了,基本上离“暴力”也就不远了。
以及文中举的其他例子其实我都看不太懂,因为作者会在攻击袭来时,问对方很多问题,从而达到对方要表达的核心。但实际上,能容忍对方提五六七八个问题并且逐一回答,就注定这一开始就是“非暴力”,大部分情况是怎么样?既然对方已经开始攻击,就根本不会接受提问并且回答。
而且书中所讲的沟通的方法、要点和技巧,我狭隘的觉得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暴力沟通”的标准句式:当......我感到.....因为我有......的需要,因此我想要......
如果用到实际生活中,买到烂尾楼的人说:”当我2009年应该交房的房子一直到今年都没交房,让我感到沮丧和愤怒被欺骗,因此我想要拿到属于自己的房子。“客观的描述了问题,准确的表达了诉求和自己的感受,十分符合书中的正确表达,但是,地产开发商早都跑了,有关部门都敷衍了几十年了那必然也是因为解决不了,会因为正确的表达方式就解决问题吗?
还有作者提出的同理心倾听技巧,看起来就是以问句的形式重复对方的话。例如一个老太太说“我不想活了”,志愿者说“你不想活了吗?”,老太太先是惊讶,而后热泪盈眶,觉得志愿者懂她。
嗯???这就懂了?确定不是耳背?所以懂她是要助她一臂之力?
我有很多疑问,自己的话一直被重复,会不会厌烦和生气?我想解决问题,可是遇到了复读机,就像在打客服电话,一直在把那几个字翻来复去的排列组合,最后我耐心消耗殆尽自认倒霉不愿再纠缠,对方回去满意的写笔记:今天我运用同理心的沟通技巧与一个客户交流,他从最开始的暴躁到后来的心平气和到接受我的建议,好成功的方法。
即便有很多的不认同,但书中很多观点还是让我受益匪浅。比如作者说双方在争吵时,会只顾着争辩对错,而忽略对方的需求。这句话十分中肯,往往在争吵中,争论谁对谁错是主要内容,但真的是因为对错才吵架的吗?很多时候吵着吵着就忘记了为什么要吵架。如果一开始就着力于解决问题,并且一以贯之,解决争执的效率就会高很多。
作者提出要明白“背后”的需求,这种需求可能会用语言表达出来,也可能会以其他情绪方式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要学会翻译这种无言的需求。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如果每个人都能坦坦荡荡说出自己的需求,不要遮遮掩掩,不要欲盖弥彰,也能极大程度的避免争端。但是我们往往会羞于表达需求,要让对方猜,甚至被猜中也会极力否认,这或许与我们“隐忍”的文化传统有关,但隐忍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忍不住的时候,争吵就爆发了。所以,学会合理的表达情绪和需要,也是非暴力沟通的要点。
非暴力沟通不光用于沟通和调节纠纷,还可以用于表示感激。就像我们会羞于表达需求一样,在表达感激上同样适用。正确的表达感激之情,不让自己为难,不让对方尴尬,这也是一种高情商的体现。所以,非暴力沟通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值得潜心研读。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往往是“非暴力不沟通”,因为很难有耐心、有时间,像书中说那样,剑拔弩张的时候还一句一句的重复对方的话,美其名曰“同理”,说实话也不太敢,很容易把对方惹毛。也较难做到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去观察去倾听去抽丝剥茧的背后的需要。人们需要用最快的方式解决问题,生活压力占了大半原因,希望,大部分人都能有机会心平气和的“非暴力沟通”。
到这里我突然顿悟了,社会的确很会许多不公,但也会有光明和正义,所以,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当一个人在被给与表达与沟通的机会时,能正确表达,能抓住机会做有效的沟通,而不是浪费机会。
读完整本书,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好像是,此刻我得到了一件黄马褂,但是,要怎么用?读书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象作者的样子,慈祥睿智,像一面云淡风轻的湖泊,好像这世界上的喜怒哀乐都与他无关。而我只是一股可怜的小溪流,一点点风吹草动就是雷霆万钧,几块小石头就是披荆斩棘,性格十分敏感,别人的脸色、颜色、语气肢体的细微变化我都做不到视而不见。日语里有个说法“空気を読む”,阅读空气,意思是很能察言观色,拥有这种能力但不能正确使用,太累了,会影响自己的表达,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又哪里不对,形成巨大的情绪内耗。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很高级的理论,既是自己与自己的沟通,也是自己与他人的沟通,可能现在对于我来说还有难度,但不应该因山高而止步,万一有朝一日能爬到山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