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如何高效地听一场讲座?

来源:www.hylnbx.cn   时间:2023-03-20 07:20   点击:265  编辑:admin   手机版

这个问题刚好最近思考了一下,我把我的分享贴过来

原文发布在知乎专栏:

http://zhuanlan.zhihu.com/zifeixu/20471937

————————

在2015年的12月里,我一共参加了五场讲座,整整四天时间,二十几位嘉宾的分享,有的好有的槽,有的发人深省,有的浪费时间,有的让我了解到陌生的领域,而有的加深了我对专业设计的理解......

今天,我在这里讲一讲,面对如此繁多的讲座,我是如何选择,又如何去学习吸收的。

文章末尾会对最近几场讲座放一些简单的介绍、笔记和相关链接(PPT、视频回放等资料)。


一、为何要听讲座

我个人蛮喜欢参加讲座,也从自我出发,尝试分析听讲座的好处和坏处,欢迎指正。

好处:

  • 可以看到别人在不同角度是如何理解并分析解决问题;
  • 拓展知识面,增长眼界和见识(特别是 BAT 类的互联网公司,有很长时间的知识沉淀);
  • 借鉴学习别人/团队的方法论;
  • 分享者一般是比现在的自己 level 更高的人,这种人在生活中很少会跟你分享他的成长,讲座是一个机会;

坏处:

  • 比较耗时,常常是一整天或至少大半天;
  • 常因不能回顾复习,而导致内容不易消化(没有及时的 PPT 或视频);
  • 偶尔会导致 「我已经会了」 的错觉;
  • 因为只能听演讲者一个人分享,对陌生领域的知识有时会陷入误区(因为分享者的水平高低不等,而自己不能作出判断);

除了耗时之外,其他几点都是可以通过方法去改善或解决的,所以听讲座仍然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学习拓展途径。


二、如何挑选一场好讲座

就好像买书时我们面临的选择疑难症一样,面对现在如此繁多的讲座资源(线下跟线上),我们也要做好精心的挑选才行,好讲座让人回味,烂分享误人时间。

一般来说,只要符合几个基本条件,我都会考虑参加:

  • 知名的演讲者
  • 知名的互联网公司或设计咨询类公司
  • 演讲者经常出席讲座分享
  • 演讲者分享同一主题次数更多的

简单说明一下最后两个条件,经常出席讲座分享的说明这人演讲能力不错,一般都会把内容有逻辑的讲清楚;而同一主题分享次数更多的,至少说明内容还是比较受欢迎,并很可能已经经过无数次的修订优化,类似于书的修订版概念。


除了甄别出有质量的讲座,有的时候我们还会选择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也就是去学习那些对现在的自己来说比较陌生的领域;这个时候只要分享者满足上述任一条件且内容是我感兴趣的未知领域,我都会考虑参加。


三、听讲座,怎么听?

我年轻的时候特别爱去参加各类讲座,当时的一些讲座鸡汤很多,每次听完后就沉浸在一种 「即将获得成功」 的幻想当中,做事充满了干劲和激情应该是当时仅剩的好处了吧,然而在一两周之后就被打回原形,再过一段时间就把演讲的内容忘得差不多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去听讲座,只关注到了作者成功后的总结,却忽视了他所经历的过程,但却正是因为他们所经历过程的不同,才造就了他们现在的成就,最值得关注的不是他们分享的「干货」,而是他们的经历和成长。

专注在「干货」上,就如一个伸手党:比如我们拿到了作者分享的 Flat UI Kit,却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要用 Flat Design?如果不去理解和经历拟物的过程,又如何知道扁平的初衷呢?


而专注在演讲者的经历上,我们就能知道他们在面临那种困境时,是如何去思考和寻找解决方向的;还能知道他们去做了什么,才得出了今天分享的「干货」,那么如果我们也用同样的做法,会不会得出一样的或者不一样的「干货」呢?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可复制的,特别是那些已在某些方面获得一定成就的人;他们在面对不同方向时如何抉择?又在哪些方面付出更多努力?这些东西往往能给我们更多启发。

下面简单总结一下自己听讲座时最关注的地方:

  • 听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 听作者最熟悉并亲自经历的内容;(我听过 A 演讲者分享的却是 B 做的 PPT,乱…)
  • 接收「干货」,但保持质疑,不要直接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需要经过消化吸收和验证的过程;
  • 关注演讲者的学习成长经历(他的「干货」或成就是否跟某段经历息息相关?);

学习 如何做一个好的分享者 要关注的地方:

  • 看看哪些嘉宾的哪些内容,最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和掌声;
  • 看看分享内容的组织整理是否合理;
  • 关注那些视觉引导做得不错的内容(PPT 的制作);
  • 关注那些肢体语言引导不错的演讲者(学习演讲技能);

每一次参加讲座,事后总能听到大家说 A 的内容好水,B 的「干货」挺多的等等,除了分享的内容确实真的水之外,还有以下两种可能:

  1. 大部分情况是不在类似岗位、没有相似经历,所以难以产生共鸣;
  2. 还有一部分,是没有抓住分享的重点,关注旁枝末节(比如拙劣的演讲能力)去了而不再仔细听讲;

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两方面的问题,稍微注意一下会发现其实内容还不错,还原一下场景说不定还能得到不少收获;但若真不幸遇到了很水的分享,大可以转移焦点,从演讲者身上挖掘其他的亮点(比如 Ta 丰富的肢体语言是如何做到的?),并留心演讲内容,避免错过精彩部分(千万不要跟旁边人唠嗑)。


要知道,在听每一场讲座分享的时候,都是在付出你的时间和生命,所以一定有必要关注最核心的地方,适当做一些笔记以便在事后还能去回顾思考(最好不要指望 PPT 和视频),回去后尽快的消化总结,将对自己最有用的那一小撮内容记下来,对的,真的可能只有一小撮内容,但确是别人的经历对我们最宝贵的启发。



————————

后面还有「如何办一场好讲座」,因为跟问题不搭就不在这里贴啦

最后也分享了一些设计类讲座的笔记,需要的可以去知乎专栏看到:

http://zhuanlan.zhihu.com/zifeixu/20471937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