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心理学交往框架

来源:www.hylnbx.cn   时间:2023-06-15 20:11   点击:189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心理学交往框架

1《进化心理学》

这是一本信息量超大的书,在进化论的大框架下讨论了亲密关系下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选择,直白犀利,颠覆你以往对婚恋的认知。

2《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

每个人的成长中都离不开亲密关系,都要学习去爱,学习怎么面对一段关系,怎么和多方共同成长。这本书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展示和剖析了亲密关系的实质,以及逐步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

3《亲密关系》

一本两性与婚恋的百科全书。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诸多关于爱与亲密关系的问题,纠正了传统两性认知里的很多错误,干货很多,看完需要好好消化。两性中的问题,需要双方共同来解决。

二、心理学交往阶段

第一阶段:口唇期(出生到1岁左右)

婴儿的本我(这个是弗罗伊德的人格理论,明天更新)从吃奶和吮吸等口腔刺激获得满足和快乐,口腔活动是应付焦虑、获得满足的唯一方式。

第二阶段:肛门期(2~3岁之间)

幼儿通过大小便排泄获得满足,得到快感(弗罗伊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和性有关)。当父母开始如厕训练时,幼儿的自我进一步发展。

第三阶段:性器期(大约4岁)

儿童进入生殖器期,喜欢抚弄自己的生殖器而获得快感。弗罗伊德认为,在这个时期,儿童将体验“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依恋父母中异性的一方并对同性的父母产生敌对和嫉妒。

第四阶段:潜伏期(从7岁到整个青春期前)

儿童对性不感兴趣,不再通过部位来获得快感。转为了、开始关注外界,如:学习活动,个人爱好,同学友谊。

三、心理学交往水平分析

人际关系的重要特点

1、人际关系的重要特点

1.1、个体性

在人际关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

1.2、直接性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经建立,一定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

1.3、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类: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排斥分离的情感。人们在心理上的距离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如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

2、人际关系的其他特点

人际关系的其他特点包括社会性、复杂性、多重性、多变性和目的性。

3、如何建立好的人际关系

3.1、谦虚谨慎,摆正位置。

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忘记过去的辉煌或阴影,平静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保持一种平和而理智的心态,谦虚待人。

3.2、平等相待,真诚相处。

在学习生活工作特别是困难面前,互帮互助。“善大,莫过于诚”,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

3.3、主动开放。

每个人所隐藏的内心世界,正是别人希望发现的奥秘,一般来说只有暴露了自己的内心,才能走进别人的心里。当你对别人作出一个友好的行动,表示支持或接纳他时,他的心理就会产生一种压力,为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他便会对你报以相应的友好行为。善于与人交谈和一起娱乐,能恰当分配时间与人交往、参加集体活动,往往会取得思想上的沟通、感情上的融洽。

四、心理学交往人际

《社会心理学》,《身体语言密码》,《人格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生活中的理学》,《我们都是自己的陌陌生人》,《怪诞心理学》,《沟通的艺术》,《非暴力沟通》,《亲密关系》,《拖延心理学》,《社会性动物》

一共有14本推荐书籍,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掌握好人的心理有助于交际。

五、心理学交往中的效应

人际交往,掌握并悟透以下五大心理效应,能够迅速提升他人对你的好感,使你人缘倍棒,助你获得成功。

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心理学中一条关于第一印象的定律,指的是人们在第一次与某人接触时,会留下第一印象,而这个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来,就对后面的进一步认知和交往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

2、自己人效应:人们一般都喜欢与他认为是同类的人交往,因为这会让他觉得舒服,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自己人效应”。

3、名片效应:“名片效应”是苏联心理学家纳季拉什维利最先提出的,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假如你表明自己和对方的某一观点或者说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主动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和你接近。

4、皮诺曹效应:心理学中的“皮诺曹效应”源于童话故事《皮诺曹》,皮诺曹一说谎,鼻子就会变长,因此,他的鼻子就成了诚实的象征,只要鼻子变长,任何人就都不愿意和他打交道。皮诺曹效应要强调的是,在人际交往中,用谎言处世,或许能获得一时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必然是弊大于利。

六、心理学交往的概念是什么

维果斯基指出: 1.心理发展观 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一条客观规律是: 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 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二条客观规律是: 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 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2.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与语言有不同的发生根源和不同的发展路线。 内部言语的重要作用。

维果斯基把言语分为三类 一是外部言语;

一是自我中心言语;

一是内部言语。

3.概念 通过富有创意的研究方法,维果斯基发现儿童概念的形成经历三个时期: 概念含混时期,复合思维时期,概念思维时期. 4.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在维果斯基看来,社会文化历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学校教学上。 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学校教学是发展的源泉。

这个观点是维果斯基理论 对教学的最大贡献, 也是对传统的发展观的有力批驳。维果斯基为了解决发展与教学的 关系而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已经成为维果斯基理论的标志性概念。

维果斯基尤其强调要关心儿童的心理的整体发展.

七、心理学交往原则

心理交往的第一原则是尊重。心理交往也称人际沟通,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

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八、心理学交往理论实践重要性

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1850年1月24日 - 1909年2月26日)德国心理学家。

(1)相关研究贡献

艾宾浩斯在实验心理学起步阶段作出的重要贡献,可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他发现并证明了实验法在整个心理学研究中都是有效的工具。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①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虽然冯特开启了用实验法研究心理过程的新起点,但冯特认为实验心理学只能研究意识的基本元素——感觉这个基本的心理过程,并指出只能用观察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艾宾浩斯突破了这种框定,采用实验法研究学习、记忆及遗忘等高级心理过程。

②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

艾宾浩斯创造性地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地研究材料,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从此导向了人工实验情景。

在他之后,实验心理学中出现了各种人工概念、人工语法,各种错觉材料不断涌现,这些正是实践了艾宾浩斯对心理学实验进行人工的规范控制的思想。

③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

艾宾浩斯发明节省法测量学习和记忆的效果,这意味着高级心理过程也能被精确地量化,正如感觉能被费希纳的心理物理法量化一样,这也对所有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开创了全新的时代。

④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是试图建立高级心理过程函数的第一人,时间和记忆的关系作为常识人尽皆知,记忆之后的时间间隔越长,记得越少。

但艾宾浩斯正式采用科学手段对时间和遗忘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了确切的研究。

他自己既为主试又为被试,采用节省法测量学完无意义音节之后在不同时间段的遗忘情况。

(2)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①毫不夸张地说,整个现代实验心理学的辉煌成就都应该部分地归功于艾宾浩斯。

如果没有他对高级心理过程应用实验法的探索研究,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等领域或许至今仍是现代实验心理学的禁足之地——而今它们恰恰是现代实验心理学取得丰硕成果的领域。

②艾宾浩斯对记忆规律深入而成功的研究,诱使后辈心理学家们不断尝试将实验法应用于各种心理现象;而他所采用的人工条件下实验研究的方法,则成为此后所有实验心理学研究的金科玉律,保证了实验心理学结论的客观性。

③即使从记忆研究这一点来看,艾宾浩斯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自从艾宾浩斯提出用节省法研究记忆的储存量以来,就引发了持续百年的记忆研究热潮。

艾宾浩斯关于记忆分类中涉及到的无意识的记忆,虽然当时由于实验技术的不足他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今天的实验心理学正在把艾宾浩斯的预言变成现实。

艾宾浩斯所说的无意识的记忆,在今天看来完全符合内隐记忆的特点;而艾宾浩斯所提出用节省法或者通过行为指标来研究无法内省觉察的无意识记忆的观点,正是当今内隐记忆研究所奉行的准则。

 (3)发现错觉现象

艾宾浩斯发现了艾宾浩斯错觉,这一发现便以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艾宾浩斯错觉(Ebbinghaus illusion)是一种对实际大小知觉上的错视。

在最著名的错觉图中,两个完全相同大小的圆放置在一张图上,其中一个被较大的圆围绕,另一个被较小的圆围绕;被大圆围绕的圆看起来会比被小圆围绕的圆还要小。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