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和原则是什么?
l、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人们在对陌生人的了解中,最先出现的关于这个人的信息总是占优势的,这类似于第一印象的作用,就是首因效应。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在日后形成总的印象中具有很大的影响甚至起决定作用,成为日后交往的依据。首因效应有积极性,也有缺陷,带有明显的主观推断和先入为主色彩,干扰着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2、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人们在了解某人时,对他的某种特征和品质有清晰明显的印象,由于这个印象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了解。这是一种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反应,或者说这种突出的特征或品质像一个光环一样,把人笼罩起来了,使观察者无法注意到他的其他特征和品质,从而以一个人的一种特征或品质,做出对他的整个特征的判断。所谓的“一俊遮百丑”就是这种晕轮效应的反应。
3、定型效应:定型效应,也称刻板效应,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着关于各种类型的固定形象。这种固定形象使人们在看他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按其年龄、性别、职业等,对他们进行归类,并根据己有的关于这类人的固定形象,作为判断其个性特征的依据。比如,工人比较坦率,农民比较朴实,江浙人聪明伶俐,善于随机应变,山东人刚毅正直,能吃苦耐劳。再比如,年轻人总是认为老年人墨守成规,缺乏进取心,老年人往往觉得年轻人举止轻浮,办事不可靠,等等。定型效应在某些条件下,有利于对他人作概括性的反映,但是,它又是一种简单的认知,常常会造成偏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正确印象的形成。
4、投射效应:投射效应就是人们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了解一个人时,总愿意把自己的某些特性归到认识对象身上。特别是在被了解对象和自己年龄、职业相同的时候更是如此。这种效应使人们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评价一个人时往往会比实际上的那个人更像他自己。这样就歪曲被了解对象的某些特性。此外,还有近因效应、浸渍效应等。尽管这些效应在对他人的认知时也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它们都有主观、推断、片面(表面)感知、先入为主等特点,因此,都有消极的一面,容易使人造成认知的偏差,甚至产生错觉。
人际关系中的五大心理效应
人际关系中的五大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体现在先入为主上。这种先入为主给人带来的第一印象是鲜明的、强烈的、过目难忘的。对方也最容易将“首因效应”最先存进大脑档案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2、近因效应:是指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某人或某事近期表现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一般而言,熟人之间的交往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平时应该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3、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人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优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光环效应往往对恋爱的双方起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4、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有时候,人们对他人的猜测,无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
5、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会把对某一类人物的整体看法强加到该类的每一个个体上而忽视了个体特征。
刻板效应有利于总体评价,但对个体评价会产生偏差。比如,农村来的同学认为城市来的同学见识广,而城市来的同学认为农村来的同学见识狭隘。
扩展资料:
人际关系的心理效应有很多,除了以上五种还有:
1、霍桑效应:通过改变一个人的环境,让他与众人分离,特别密切地关注他的工作,便会使它感到收到特殊的重视、信任和期待,因而他会尽一切可能去干好每一件事。霍桑效应体现了生活中每个人对尊重和重视的需求。在工作中,管理者对员工的尊重可以更大程度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2、相似效应:一位销售员连接多次去拜访客户,都被拒之门外。后来他了解到这位客户喜欢狗,而且每天傍晚都会在小区里遛狗。于是他学习了养狗知识,借了只卷毛狗。一天傍晚,两人在小区里“偶遇”,津津有味地聊起狗,很快成为朋友。
这位客户也成了他的稳定客户。和人交往,寻求对方的相似之处,求同存异,可以更快地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
3、见面次数效应:俗话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也就是说亲人长期不联络、不相见,也会生疏陌生,没有共同语言。人的记忆有这样的规律:反复多次地记忆,要比一次长时间记忆的效果更好。“长”见面不如“常”见面,所谓“大事小事勤商量,有事没事常来往”
4、瀑布效应:小张在公司做文员。有一次,有个同事穿了件新衣服,别人都称赞“漂亮”的时候,小张直接说了句:“你太胖了,衣服颜色太艳了,根本不合适。”当事人和周边的同事很尴尬。久而久之,同事们都把他排除在集体之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理效应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