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友真的较容易截肢吗?
一位长期洗肾的病友,几年前因为尿毒症引发左下肢血管病变,至溃烂坏死,不得不选择截肢保命。辗转来到台北慈济医院求诊,为他做肾脏乱谈病变追踪时,发现他的右脚呈现溃烂发黑,立即转介到周边血管中心做下肢血管超音波检查,经过治疗,暂时稳住溃烂状况,保住他的右脚。
(推荐阅读: 不让徐总洗肾憾事重演)
下肢血管病变 透析肾友应注意的严重威胁 虽然透析治疗(俗称洗肾)发展至今数十年,已可以成功为末期肾衰竭(ESRD)的病人续命。然而,不管是血液或是腹膜透析,终究无法取代正常的肾脏功能,因此病人血液中的尿毒素,还是比正常人高,而且无法正常代谢钙、磷、钾等离子,这种种原因,都让洗肾病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长期洗肾的病人常会发现,有许多一起洗肾的病友,不是截了几根脚趾头,就是下肢截掉。心里总会不安的想,「肾友真的比较容易被截肢吗?」主要是因为肾友长期尿毒素较高、无法正常代谢,若「下肢动脉病变」引起组织缺血、溃疡,未及时治疗,很容易演变成「危急性下肢缺血」,有时造成截肢,甚至危及性命。
根据临床统计,透析肾友中罹患周边动脉疾病的比例是25%;在日本,每一百位肾友当中,就有一位会在一年内截肢,可以想见下肢血管病变对透析肾友的严重威胁。
(推荐阅读: 糖尿病人如何远离截肢威胁? )
降低下肢病变风险机率 8大必知要诀 下肢动脉病变在演变成危急性下肢缺血之前,通常没有特殊症状,若在缺乏警觉、未定期检查脚的状况下,很容易错过治疗的黄金期,而发生为时已晚的憾事。 因此,清楚认识「下肢动脉病变」,了解自身风险以及积极关注下肢问题,是避免走向截肢的第一步。以下提供平日自我检视与足部保养的方法,彻底落实,应可有效降低下肢病变风险,免除截肢恐惧。
每天例行检查下肢血流状况,如用手摸脚掌感觉温度、压足背看是否有脉搏、用手压脚掌或脚趾看皮肤变色恢复的状况、把脚抬高再放下,看脚的颜色变化等。 控制好血磷与血搜陪敏钙,可降低血管钙化风险。 进行足量透析,减少尿毒对心血管的伤害。 适量运动,以锻炼心血管的弹性。 每天用低能量远红外线照射足部,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尽量不要赤脚或穿拖鞋,穿着合脚且能保护脚的鞋。 仔细清洁双脚,并注意足部皮肤的保湿。 若有卷甲或皮肤角质化、长茧的状况,请皮肤科医师处理,不要自己处理。 根据笔者与阳明大学研究团队先前的动物实验发现,当慢性肾脏不全小鼠血液中的亲蛋白尿毒素偏高时,会干扰小鼠内皮前驱细胞功能,进而影响周边血管再生能力;更令人讶异的是,综合分析显示,改善心血管功能的药物,如血管张力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张力素受体阻滞剂ARB等,用在末期肾衰竭的病人身上,其疗效不如一般人。就笔者刚完成的动物实验显示,当慢性肾脏不全小鼠体内亲蛋白尿毒素偏高的状态下,会抑制ARB药物对周边血管的新生作用,让保护心血管的功能大打折扣。
上述研究证实了尿毒症本身即是周边血管疾病(PAOD)的风险因子,从慢性肾脏病第三期开始,一直到末期肾衰竭,病人都暴露在周边血管疾病的风险中,即使定期服用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效果也有限,所以需要进一步积极的控制饮食或服药,来控制尿毒素的生成;当然已经开始透析治疗的病人,规律且足量的透析,以降低血液中尿毒素,也是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关键。
(推荐阅读:周边动脉血管阻塞手术新解:术中萤光影像导引技术)
洗肾患者若自觉脚不舒服 不可轻忽速就医 台北慈济医院肾脏透析中心自启业来,积极注意病人的下肢健康,医师及护理人员为病人做的半年度检查中,即包括下肢的状况评估,如果发现足背脉搏微弱、跛行或有伤口、下肢无力等症状,就会转介给台北慈济医院周边血管中心进行下肢超音波检查,以确认是否需要进一步的介入治疗。除此之外,透析中心的工作同仁,对病世枝人的回馈也十分有警觉性,若病人抱怨脚不舒服,也会立即转诊。
(pixabay)
在与台北慈济医院周边血管中心保肢团队充分的合作下,许多病人在恶化为危急性下肢缺血(CLI)之前,就可以获得适当的治疗控制住病情,减少截肢的机率,也发展出「来者不『锯』」的特色医疗。然而,目前我们仍无即时监控肾友下肢血循的方法,唯有多加警觉,或许能更有效率的展开预防策略,让更多人能因此受惠。
(推荐阅读:走进洗肾中心,帮你顾好健康的细节在这里)
(本文作者为台北慈济医院肾脏透析中心郭克林主任)
高血磷的进阶治疗 柠檬酸铁
医药联手 为肾友打造肾利人生降磷选择多 安全性是关键!不再「磷」负担才能真正零负担台湾医药 肾力方程式 目前慢性肾脏病在临床治疗有许多种磷结合剂可以选择,其中钙片、铝片是最常使用的药物,似乎对于肾友而言,使用钙片来降低高血磷是一个经济实惠的选项,但这样选择真的有省到吗?会不会有什么隐藏成本我们并不知道呢?会不会最后我们赚到了一些价差,但却赔了无价的身体健康呢?
使用钙片的隐形成本?
依据研究指出,肾友长期使用钙片容易出现高血钙和血管钙化的情况,对此高雄长庚纪念医院副院长李建德医师表示,传统钙片的余竖迹使用是为了补充钙质和作为磷结合剂的使用,若以磷结合剂发展来看,过去第一代且最常使用的药物是氢氧化铝,而传统的钙片则是第二代。当肾友使用较高剂量且长期服用时,被人体吸收的量就会随着变多。人体内钙的新陈代谢与恒定主要由骨骼系统、肠道和肾脏调控,当透析肾友的肾脏丧失排除钙的功能时,就容易出现高血钙、血管钙化、瓣膜钙化等副作用,其中血管钙化需要特别留意,因为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增加死亡率。因此临床的实务考量下,使用低钙浓度的透析液也曾被广为建议。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肾友发生高血钙的机率可达50%,尤其并用活性维生素D时,通常绝大部份是为了治疗副甲状腺功能亢进。李建德医师直言此部分的治疗常会面临必须使用维生素竖并D的情况下,又得担心血钙变高,这样的情境是临床药物决策上的困难。
服用钙片、铝片的潜在风险?
肾脏国际期刊曾报导,洗肾患者中高达9成的患者都需使用磷结合剂,不过像含钙或含铝的磷结合剂容易有副作用产生,在未有RO系统监测管理情况下,数十年前,英国就曾有铝中毒的案例。李建德医师表示,其中关键是肾友已无正常肾脏藉以排出铝,因此日积月累,就在体内逐渐累积。即便目前已定期检测肾友血中铝的浓度,对铝中毒的情况仍不可掉以轻心。
李建德医师也直言,目前肾友常用铝片、钙片做为磷结合剂,在选择时,应该先评估体内的铝、钙、磷数值和副甲状腺的功能纤孝,再决定病患是否可以使用以及使用的剂型。如果钙、磷已经偏高甚至已出现血管钙化、铝过高,则应考虑使用不含钙、铝的磷结合剂。除此之外,也应考量药物服用的方式、降磷效果、病人耐受程度,并且追踪生化数据的改变以调整处方。其它几种新型不含钙、铝的磷结合剂降磷临床使用都有一定的效果,在台湾都有不错的接受度。
兼具降磷及改善贫血的柠檬酸铁
国内除了钙片、铝片是最常使用的药物之外,新一代磷结合剂的使用也持续增加中,而近年国内外开始使用的柠檬酸铁是个不错的选择,柠檬酸铁除了可以有效降低血磷,对肾友贫血也有明显助益。
近年来美国、日本的临床研究都发现,服用柠檬酸铁,肾友体内的铁蛋白与血红素都有增加的趋势,进而改善肾友心肺功能,提升生活品质。
李建德医师分享,有些药物具双重功效,如某些降血糖药物,除了有效控制血糖外,对于保护心血管也有不错的效果;柠檬酸铁除了可控制高血磷,又能有效改善贫血,并且不若钙片、铝片的副作用,可以说是一个非含钙、铝的优质磷结合剂。
【受访专家】高雄长庚纪念医院 副院长 李建德医师
话题: 柠檬酸铁, 洗肾, 肾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