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媒介可以分成什么
文学媒介可以分成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
1、口语媒介
口语媒介是语言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指以口头语言形式实现人际传播的语言媒介。口语媒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简便快捷,二是与身体语言和原始礼仪相伴随,三是真切生动,四是不易保存。
2、文字媒介
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中国也是最早发明和运用象形文字的国家之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语言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它可以说是在石头、青铜器、兽骨、竹简、木牍、缣帛和纸张等媒介上记载的语言。
3、印刷媒介
印刷媒介是把文字和图画等做成版、涂上油墨、复制在纸张上的媒介技术,它通常包括手工印刷媒介和机械印刷媒介两种形态。这里谈印刷媒介主要是指手工印刷媒介,而机械印刷媒介则纳入大众媒介部分去谈。
从中国文学史看,手工印刷媒介在宋、元、明、清时代文学中起到了主导媒介的作用,对这时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4、大众媒介
大众媒介(massmedia),又称大众传播媒介(massmediaofcommunication),按传播学家的定义,“通常指的是中间插进了用以重复或传布信息符号的机器和有编辑人员的诸如报纸或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的传播渠道”。
扩展资料:
媒介包括两方面要素:
一、是包容媒质所携带信息或内容的容器,如书(甲骨、竹简、帛书、纸书)、相片、录音磁带、电影胶片、录像带、影音光盘等。
二、是用以传播信息的技术设备、组织形式或社会机制,包括通讯类(驿马、电报、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可视电话、移动电话等)广播类(布告、报纸、杂志、无线电、电视等)和网络类三大类。
在当代社会,一般而言,媒介指机械印刷书籍、报刊、杂志、无线电、电视和国际互联网等,它们都是用以向大众传播消息或影响大众意见的大众传播工具,都是传播信息的媒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媒介
普通话测试口语表达技巧
2017年普通话测试口语表达技巧
在测试中,我们应遵循普通话的发声规律、掌握吐字归音的技巧,使口语讲述自然、连贯且生动形象。在实践练习中,应试者更应通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掌握口头语言的表达技巧,勤学多练,使之做到不仅想说,有话说,而且善于说。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普通话测试口语表达技巧,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一、问题分析:
1.仰视心态,畏惧心理
“说话”是测查应试人在没有稿件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它具有规范、迅捷等特点。但应试者往往将“说话”项看得高深莫测,认为非要“语出惊人”不可,否则不知道从何说起,让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也由于期望值过高、精神紧张等原因,胆怯、惧怕该项,一说话就磕磕巴巴、断断续续、语无伦次,导致语句链条断裂,甚至头脑一片空白,使“说话”难以继续。
2.重视即兴,忽视准备
由于无稿件的特点,应试者将“说话”项纯粹地理解为该项的特点就是“即兴”,因此,忽视日常生活中的训练和准备,或者根本不知如何准备,寄期望于考试时能有较好的临场发挥,这样的侥幸心理只会导致考生在考试时无话可说、有话不知从何说起等情况的发生。
3.重视准备,以“背”代说
在测试实践中,由于应试者的极度重视和迫切心理,对于“说话”的话题,许多考生选择背稿,将话题选择几个提前背熟,在考试的时候再一股脑地倒出来,甚至一个话题套在几个题目上用,如此做法,使得考生在整个“说话”过程中,语言机械呆板,一有错则错上加错,普通话的美感更是无从谈起。
4.自由随意,脱离规范
部分考生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将普通话测试中的“说话”等同于生活语言,随口就来,张口便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如此做法导致考生的发音吐字模糊不清,语音、语调、语法的准确性更是无从谈起,这完全背离了普通话测试的初衷。
综合上述“命题说话”中易出现的多种问题,笔者认为,大致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得以改善和解决。
二、解决方案:
1.注重素材的'积累
“腹有诗书,方能口吐珠玑”,在普通话测试中,丰富的素材积累是考试的前提,更是自信的来源。看似“即兴”的背后,需要大量的知识作基奠。有了扎实的积累,考生才有话可说,才能言之有物。素材从内容上可分为知识素材和生活素材。通过背诵经典名篇、诗歌散文等多种方式和手段,积累知识素材;通过体验生活、总结经验规律,积累生活素材。如此,才能做到“出口成章”、“言之有物”。
2.大量集中的训练
口语表达归根结底是由“想”――“说”的转化过程,但我们发现,有些考生虽然有着清晰的思路和创新的思维,并能将之形成文字语言,却不能很自如地用口头语言将其表现出来。这便是缺乏训练的缘故。在普通话口语表达的练习过程中,可通过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多种媒介,获取新鲜的信息,作为练习的素材,借以演讲、朗诵、辩论等多种形式,不断培养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进行多人练习,在计时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说话”要求,一起听,共同练,由易到难,熟能生巧。
3.心理状态的调整
做好考前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给自身以正面引导,坚信自己能够顺利完成口语表达部分的考试。事实上,语流失畅的根源便是不自信。一旦出现紧张情绪,要即刻使自己放松下来,深吸一口气,让身心处于愉悦状态。在测试中,要一心一意地投入自己的话题当中,边想边说,说自己经历的和熟知的事,不要期望“一语惊人”,更不要给自己设立假想敌。
4.语气节奏的把握
把握语气节奏,语速适当,是话语自然的重要表现。正常语速大约240个音节/分钟视为正常。一般来说,语速越快,语言越流畅,但语速过快,必然导致发音时口腔打不开、吐字归音不到位、吃字吞字等现象。而语速过慢,在声、韵、调上紧抠不放,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容易导致话语不够连贯,听起来非常僵硬。因此,把握语气、节奏能使说话更加流利、顺畅。
5. 技能技巧的运用
普通话测试中的口语表达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分清条理、搭好框架。每个题目都应当有一个完好的思路和架构,有了良好的框架,文章的脉络才更清晰,表达的意思才更加明确。在设立框架时,注意尽量多几个分支点,这样外延就相对较广,同时由于框架层次多,使得应试者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话题进行阐述。其次,抓住细节、举例说明。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将说话的内容具体化,通过口头写生,将应试者最熟悉的生活、情感,描绘成一幅幅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画面。由于是自身的亲身经历,亲身所感,因此便会有话可说。再次,灵活机动、随机应变。说话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突发、意外事件,尤其在应试者说话已经结束,但时间还未到时,绝不能停滞不前,一定要做到随机应变,迅速转变思路,重新另起,自圆其说。
;